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中学书法教学与美育初探

中学书法教学与美育初探

作 者:陶新文 (安徽省长丰县阿奎利亚学校 231100)

摘   要: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五千年以来最具有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但是中国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有的一部分。书法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仪式感和大众的参与性。书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和文化传承的作用,另一方面书法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随着人们思想的进步,书法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在书法教育中有意识地挖掘美育因素,在书法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从而提高学生感知美、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探讨的话题。
关键字:中学书法;美育;措施

引言
书法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书法教育主要以传授书法基本理论、培养训练学生基本技能为主要任务。当前,初中书法教育存在一定问题,书法美育不足。因此在初中书法教育中,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挖掘美育因素,从中渗透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去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一、书法艺术美育的重要意义
1.通过学习书法史,了解书法的内涵
在书法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学习和理解具体的美,对于抽象的美,学生需要一个深入理解体会的过程。例如:在欣赏《兰亭序》时,学生虽然知道《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但是学生不能欣赏出其中的奥秘,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王羲之进行了解学习,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样反复地阅读领会,通过对具体书法历史背景、作者进行了解,学习博大的书法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让学生明白书法美源于内心美的道理
王羲之为人胸怀虚静、内心空明,再加上他深厚的书法功底,自然就能创作出优秀的书法作品。相反,蔡京为人奸诈,虽然他有很高的书法功底,但是受到世人的鄙视,书法作品无人追求。这就让学生明白了要培养自己的优良品质,做一个心美字秀的优秀学生。
3.陶冶学生的情操
在初中书法教育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把字写得工整、匀称、美观,可以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升学习的热情。书法教育要求学生必须全身舒展、肌肉放松、心地宁静,发挥心情与身体的调节作用,陶冶自己的情操。
4.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提高审美情趣
学生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的精神,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息,从“少而精”和“各个击破”的练字方法中学习循序渐进的精神。在书法学习中,学生还能提高自己的文化生活品味,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优化自身的心理环境。
二、体会初中书法教学中的美点表现,提高书法水平
1.书法线条造型的形式美
目前,无论是在中学书法教学中,还是书法的创作,书法的形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具体的美。我国书法具有多样化的形式美,在新石器时期,人们通过在陶器上绘制图案来表达思想,发展到商朝后期,这种汉字的早期表现形式出现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甲骨文”。伴随着汉字的发展,汉字又经过了篆、隶、楷的发展。篆书和隶书的古老苍劲,楷书的工整稳重,行书的洒脱奔放,都展示了书法的各种形式美。书法笔画的粗细、转折的方圆、位置的排布都展现了汉字形体和谐的美。因此在书法教育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促进学生对书法技巧的进一步掌握。
2.书法篇章布局的整体美
书法讲求篇章布局,书法的篇章布局是书法理论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安排字的点画搭配,字与字之间的搭配,使字与字之间相得益彰。其次,要从不同书体的特点和规律出发合理安排布局,形成良好的布局,达到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安排一幅书法作品还要和环境氛围相协调,让书法作品呈现出在特定氛围下的艺术美。
3.书法过程中呈现的贯穿美
书法美体现在各个方面,书法过程本身就极具美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努力挖掘美育因素,提高书法水平和审美能力。首先,从课堂教学结构上来说,书法内容、教学任务、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方面都要求教师遵循课堂教学理论,根据变化灵活安排,这一过程富于变化,能让学生充分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其次,书法基本理论和知识同样也具有丰富的美点,教师讲的每个字的点画都能激起学生丰富的想像,教师对书法作品和书法家的讲解都能让学生感受美。另外,学生在接受完课堂教育后,还可以进行丰富的课外学习交流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书法讲座、书法展等活动,还可以开展书法作品交流,开展书法比赛,在这些活动中开拓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进一步地体会书法美,激发学生追求美的情怀,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结束语
书法是一门极其高雅的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中学书法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蕴含着美育因素。因此,中学书法教师要正确认识当前书法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客观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努力引导学生在书法教育中挖掘美的因素,渗透美育教育,提高学生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