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人生智慧与教育价值的提升

人生智慧与教育价值的提升

作 者:张晓艳 (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8)

摘   要:有人说哲学关注的是类人,社会学关注的是群人,而教育学关注的则是个人,本文在中国的人生智慧和西方的人生价值的比较中,找到了提升人生智慧与教育价值提升的意义,使个体能在外求的过程中同时完成内求以达到和谐共生。
关键词:人生智慧;教育价值;提升

一、中国的人生智慧
不同于西方哲学主要探究客观物质世界的追问,中国哲学则表现了浓浓的生命意识和价值回归。中国传统哲学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和以价值为中心的人生观。回顾中国传统哲学在新的时代既可因永恒信念而安身立命,又可因为变化之理而勇于创新。人应当从天和地中获得生存的意志,主张人“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境界”。儒家赋予了自然以人格生命。
二、西方的教育价值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第一次将哲学从天上请到人间,建立了一种融认识论和道德哲学为一体的人生哲学。在对人的研究中,他非常重视人的教育问题,力图通过教育培养优秀的公民,重振雅典城邦。尽管没有达到目的,但是,他教育人们以求知为前提、有德为根本、向善为目的,使人达到真善美相统一的人生理想境界,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特别是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中西方人生智慧与教育价值的提升
中西方人生智慧不仅对自我成长有意义,而且对教育价值的提升也具有毋庸置疑的作用。在当下如此混乱复杂的社会中,各种新事物新价值层出不穷,潮流永远都只是一种暂时的氛围,智慧才是一种对待生活的姿态。有人说哲学关注的是类人,社会学关注的是群人,而教育学关注的则是个人,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每一个人成为独特的“那一个”。中西方人生智慧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体验生命成为可能
人类自从降临到这个世界上,就以一双明亮的眼睛打量着这一切。从婴儿就开始面临着接受或选择,而接受和选择原本就是智慧的开始。可以说,人类从孩提时代就开始了智慧的培养。而随着岁月的增长,当各种事物蜂拥而至时,需要思索的事情会越来越多。中西方人生智慧让学生内心获得空灵、精神得到绝对自由成为可能,并能对生命进行真正的体验。教育的目的是要学生在外求的过程中同时完成内求,换言之,也就是要求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能唤醒自己的心灵,在储备知识的同时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让人超越主客关系,达到物我两忘、人与世界的完全融合。这些都需要排除外界的干扰,使内心得到暂时的空灵和安静,做到一心一意来看待新事物、心无旁骛。教育要给学生留下审美的心灵空间,让学生在唯美的内外环境中关注对象呈现给主体的形象本身。
(二)价值方向(取向)成为可能
同时,人类在学校所获得的知识、长辈的教诲、周围各种社会影响以及自己的生活实践,使思维越来越开阔,自我建构的世界也逐渐趋于健全,人生智慧也就随之生成。反过来,生成中的人生智慧会进一步促进自我的成长。中西方人生智慧让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成为可能,从而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内心得到自由宁静后,才能以新的、美的视角观赏、感受周边的事与物,从而才可以对内在或外在事物进行新的剖析,以确立新的、更加准确的价值观。人之所以要接受教育,是希望能提升自我,自己的人生能获得幸福,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更是要让学生形成自我圆融、人格完满、性格健全的人。当下所施行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只满足了个人成长的外求,而内求则需要教师智慧的影响。
(三)自我反思成为可能
任何理论任何思想最终都需要为人类服务,智慧更应当如此,要与现实相结合。林语堂也说过:“‘现实’加‘梦想’加‘幽默’等于‘智慧’,这样看来,智慧或最高型的思想,它的形成就是在现实的支配下,用适当的幽默感把我们的梦想或理想主义调和配合起来。”他还说:“我想思想本老庄,行为崇孔孟,差为得之。”这里的智慧即指主体对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蕴含着客体适合主体的价值创造。中西方人生智慧给予学生在审美过程中一种思想上的解放,让他们暂时获得绝对的精神自由,从而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反思自己所习得的知识、反思自己的思想以及所确立的人生价值观。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要培养积极乐观具有创造力的个体。而外求所获得的知识只是实施创造力的工具而已,要真正得到生活愉快、积极乐观并有所创造,除了工具还需要不断内求所得到的圆融人格。
(四)提升自我成为可能
中西方人生智慧让学生超越自己、超越万物,最终提升自己成为可能。内心的空灵、精神的绝对自由使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了新的思维方式、新的视角,从而使学生在经历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价值观的确立及反思后,真正能超越事与物、超越自己。教育的目的在于起“引导”作用,引导人们在现实生活世界中不断进行理性思索,使自身不断得到解放并不断释放人类本身的潜能,从而提高生命存在的质量。学校教育要成为一种真正的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既要适应同时又要超越现实社会和人之发展的双重需求,在两者的矛盾中寻求合理张力,高度达成有效教学的理想”),就要让学生懂得人类精神的本质,生命存在的本质,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上把人的生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人在不断超越自身的进程中向前迈进,在外求的过程中获得内求,并能在绝对自由的精神状态下,形成完善人格和完美性格,从而成为真正能为社会谋福利的具有创造性的积极健康之人。
参考文献
[1] 陈荣.论教育之于人生[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1.
[2] 孙俊三,吴雪琴.中西方人生智慧与教育价值的提升[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03.
作者简介
张晓艳(1992-),东北石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