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时期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德育教学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在基础教育工作中都是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孩子永远都是祖国的未来,让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健康成长是历史赋予教育工作者神圣的历史使命,每一位教师责无旁贷。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培养小学生从小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优良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融合
1、 引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仅道出了育人的时间之久,更诠释了育人的不易。我想,这其中的“不易”绝非作为师者授业解惑的辛劳,而是传道授业解惑三者并行的艰辛。“传道”二字居首,足以证明古人“重德修身”的教子理念。作为教师,我们不但教书,更要育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文学科,在新的历史时期更是赋予了神圣的育人使命。
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阵,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者能够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形成他们的道德观念,奠定他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小学的课程和教材,都是按照教育目的精心设计和选编的,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认识价值、发展价值和教育价值;充分挖掘利用这些因素,有利于“整体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那么,要有效的将德育渗透至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当如何行动呢?如下乃是笔者的一些浅见。
2、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分析
2.1充分利用新课程资源,渗透德育教育
文学作品是靠语言来创造形象、性格和典型的。而每一个词语又是语言的组成部分。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词语,结合上下文和中心思想进行体会。这样学生就不会孤立理解词语,而且对了解人物形象、明晰中心思想也有所帮助。
如《灯光》一文的"多好啊"一词,第一次在文中出现,说这话的人是在欣赏这美丽的景色时发出的由衷赞叹,正是这一声赞叹,引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引导学生联系下下文,从而更好地理解到第五自然段中出现的"多好啊"的真正意思是孩子们能在光亮的灯下学习、生活是多么幸福啊!郝副营长的话道出了他的美好心愿,反映了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他想的是祖国的下一代。让学生充分感受郝副营长的美好尽数,学习他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从而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由于现代经济浪潮的冲击,很多学生性格孤僻、心理压抑扭曲,不热爱自己的生命更不热爱生活。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开导的良药。《触摸春天》、《生命 生命》、《永生的眼睛》、《花的勇气》、等课文无不传递着生命的正能量,还引导学生乐观面对挫折,积极乐观的生活。
2.2 紧扣文章思想内涵,进行德育教育
文章的思想内涵,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小学语文课文,大都是精品美文。一首首诗歌,一篇篇短文,直白通畅,内涵深刻。这些文章,犹如一道道美味佳肴。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尝,去慢慢体会、感受。从而实现学生的道德内化。
例如学习《匆匆》一文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领悟,让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情感转换,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从而唤醒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唤起珍惜时间、要有所作为的思想意识;学习《钱学森》,要让学生树立为国争光的理想;学习《祁黄羊》,可建立学生克服个人恩怨、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理智。这些教学材料,无不体现着德育的思想。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挖掘课本中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
2.3 教师的表率中渗透德育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小学生最擅长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要有良好的德育效果,首先就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品德,以谦和的态度对待学生,以自己的文明行为感染学生、以自己的积极乐观传递给学生正能量。所以,语文教师也要适时加强自己的得行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能够“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诚实、善良、坚强、乐观、积极向上的好榜样,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明镜。
教师的人格魅力源自于自身广博的知识、举止言行、崇高的品德和博爱的心灵。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人格完美,对学生的心灵就有感召作用。内在的人格光辉总会向外显露出来,产生非凡的魅力。相对于空洞的道德理论说教,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起到更生动、更形象的榜样作用。
2.4 在总结回顾中延伸德育
一部好的连续剧最关键就是在"悬念"的设置上,这样才能升华主题、延伸剧情,使观众浮想翩翩、意犹未尽!我想教学也应如此。如《白杨》一文中对学生真正震撼的是结尾:"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种"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奉献精神,唤起学生建设祖国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与这种高大挺秀的形象相联系的情感油然而生。
3、结语
简而言之,德育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过程和环节中,至于如何有效的将德育思想融合在小学语文中,笔者相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重要的是教师是否有强烈的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道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孙志坚.中华少年.2017(19)
[2]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高秀军.新课程(小学).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