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小组合作模式下——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方式

浅谈小组合作模式下——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方式

作 者:关广山 (广东省惠东县吉隆中学 516300)

摘   要: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往往教法单一,课堂枯燥,从而让学生对现代文阅读产生恐惧厌学的心理。在这篇文章,着重激发学生兴趣,从课堂模式着手,结合小组合作的优势,构建自学平台,让学生快速理解感悟文章。
关键词:快速理解;激发学习兴趣;以情促解;质疑;设疑;解疑

相对基础和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的教学没有固定和预知性,不可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训练。而传统的现代文阅读指导方式方法单一,以教师为主体,在学生没有思考的情况下,教师为了完成课堂任务,直接模式就是:1、成绩好的学生回答;2、教师补充;3、展示答案;4、叫学生抄答案。这样的教学模式,活生生的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学生仅仅可以学习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而现代文阅读当中的重点,是感悟,没有感悟,就不可能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不可能揣摩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下面是我将阅读教学与小组合作模式结合,设想的一种阅读课指导模式。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正说明了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填鸭式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在于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而自学的首要条件,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学好学,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每一节课的导入可以说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所以我一般会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课堂,例如:现代文阅读《我家有个“豆腐西施”》 ,我会先让学生自由说说对“豆腐西施”的理解,让学生畅所欲言,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进行阅读训练。
二、抓住文章的关键点
命题专家曾经说过:“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就在文中,不要凭空想象。”强调了阅读文章的答案就应该围绕文章,并有目的在原文中找答案。有目的的阅读可以提高学生可以助学生快速理解文章。
1.标题:有的标题表达了文章的主要情感,例如《世上最心酸的秘密》中心“酸”是作者主要的情感。有的是一语双关,例如《小扇轻摇的时光》一文中,“时光”一指充满天真快乐的童年时光,二指与母亲相守的美好时光。有的是文章的线索,例如《孩子的爱》一文中,爱就是这篇文章的线索。正确理解题目,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抓转折点和过渡句:在《火车上的故事》一文中,老编辑哮喘病发作是这篇文章的转折点,如果没有老编辑哮喘病发作的话,也不会有老妇女的悉心照料,更不会有下文作者心理发展,能抓住这个转折点,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世上最心酸的秘密》一文中“作者后来听说一件事”,是这篇文章的过渡句,提示了让作者流泪的事,也正是文章的“心酸”点。
3.以情促解,让学生带着初步揣摩的情感再去深读文章,体验情感,将情感带到文章中。例如《五个南瓜窝子》中的父母挖南瓜窝子保家人幸福这类的迷信做法,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由衷的关爱。这种“爱心”正是整篇文章的情感主线,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去解决问题:(1)赏析:爹扛了锹出门,风雪一下子灌进院子,我抱了一下膀子,看了眼妻,妻不说话,只是偎得更紧了。中就是围绕“长辈对晚辈由衷的关爱”这一感情线索分析。(2)文章以《五个南瓜窝子》为题有什么妙处?请谈谈你的理解。也是围绕“长辈对晚辈由衷的关爱”这一线索答题。只要学生抓住文章的情感,即可以情感为线索,逐步解决问题。
三、利用小组合作调动学生积极性
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的层次差异,将学生和题目分为高、中、低三种层次,利用小组合作,做到有的放矢。例如:本班小组的结构一般四人小组,其中一号是成绩优异,二三号是有偏科现象的,四号则是学困生。
在阅读题解决过程中,考虑四个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一号为优等生,能力较强,二号为偏文科的学生,文科成绩较好,各科成绩欠缺,三号为偏理科的学生,理科成绩较好,文科略逊一筹,四号学生则是各科成绩较差,属于学困生。我们分配原则应该是强者负责难题,弱者负责易题,每个学生只负责一道符合自己实际能力难度的题目。例如:《聪明只是一张漂亮的糖纸》这篇阅读文,我是这样分配的,第一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这类只需要认真阅读课文,结合自己的概括能力即可解决的题目,我会用分配给三号同学负责。第二题:小铁接连两次问我,我居然都未发现他的杰作。作者在下文交代的原因是什么?这类题只要细心阅读课文即可在文中找到答案的,我就会分配给四号同学。第三题:仔细品读画线的句子,说说它好在哪里。这类对语文基础和概括要求较高的,我会分配给二号同学负责。第四题:文章为什么要多次写到小铁贴在家里几乎所有的地方的英文小纸条?这类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分析,探索主旨的难题,当然交由一号学生负责。
除了在个人学习能力上去分配任务,还要从个性特征去分配题目以外的任务,有的学生比较张扬个性,善于口头表达的,安排做小组发言人,有的学生书面语组织能力较强,则安排整理答案……这样既给了学生探索阅读题的方向,又照顾了他们的学习心理和个人特长,让每个学生都能体现自己的价值,都能乐学、善学,充分体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的原则。
四、从质疑走向设疑最后解疑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鼓励学生质疑,但实际操作中,大多流于形式。
而我的质疑,让学生理解为设疑?
我会再拿一篇类似的文章,在前面一篇阅读的做题基础上,让学生仿造上一篇阅读命题。当然,也是根据小组合作分配任务。
例如:针对《聪明只是一张漂亮的糖纸》这篇文章,我给学生找了《不速之客》这篇文章,让学生模仿《聪明只是一张漂亮的糖纸》命题,学生出来的题目,大多还是中规中矩,但也有意外收获,例如:①评析语句:“我连忙握住他的小手,忽然感觉有什么硬邦邦的东西塞到了我的手心。还没等我完全反应过来,他已迅速跑回车内,挥手向我告别。”(这道阅读题的原题设置当中,本来就没有语句评析这一题。②讨论为什么乔恩不报警抓这个小孩?会不会助长小男孩的偷窃之心?……学生的命题跟专家的命题相差甚远,但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却能准确的把握这篇文章的各个得分要点。
这样,既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又创造了一个给学给学生深读课文的机会。
结语
新时代的初中生,他们缺的不是知识和想像力,缺的而是一个让他们发挥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王瑞《初中语文课堂趣味教学探究》………………《基础教育》2012年11月
【2】 黄绮岩《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内蒙古教育》2012年9月
【3】 秦树忠《分层教学模式初探》………………《教学探讨》2003年12期
【4】 刘显贵《充分发挥“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5】 路晓敬《初中语文分层递进教学模式初探》………《教育探索》2014年1月
【6】 吴继文、李琳《浅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备考》……《考试与素质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