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这几年,对微课程的学习让我感触颇多,大开眼界,新颖的授课方式深深的震撼着我。它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自主化学习,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它的优点不必多说,但静下心来想一下,凡事物皆有两面性,我们应该辩证的来看待。除了它的优点,它还有什么缺点,我们应该怎样去学习别人优秀的微课,怎样改进,怎样在自己的课堂上应用好,这都是值得我在实践中思考的问题。以下我用几个例子浅谈一下对微课的理解与感受。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
一、参透“剧本”的精髓——我的眼里只有你
下面两个案例都是来源于曾听过的青岛版三年级数学《观察物体》一课的不同的老师的设计,
案例一:
师:同学们,暑假期间各个商场都在进行商品促销活动。这节课让我们跟着淘气一起来逛逛电脑市场,好吗?(课件播放)
师:瞧,这里是电脑展销处。仔细观察,这些人是站在电脑的什么位置进行观察的?
生交流师板书:正面、侧面、上面
师:现在我们来模拟一下,把你看到的图形找出来拿在手中,再观察,同学们找的对吗?
案例二:
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盲人摸象”的游戏。玩完后学生大笑。
师:请大家谈谈感想。
生1:盲人因为看不见整只大象,摸到一部分都说是大象:
生2:大象变成了柱子
生3:大象变成了绳子
生4:变成了一堵墙
师: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盲人摸象”的数学游戏。请看屏幕,屏幕上将会出现一个图形,这些图形也只是整个物体的一部分。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想一想整个物体会是什么?
课件出示三组:一组正方形,一组长方形,还有一组看着被分割成两部分的长方形。
学生猜测并谈想法。
师:大家看了三个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图形,想像出来的物体真多。我们把这三张图形连起来看,就是把从上面、侧面、正面看到的都连起来想,课件同时出示三张图画现在你知道整个物体是什么东西?
师:原来这是一个电脑。那让你们看物体的一面、一部分时,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意见呢?和同桌讨论交流。
师小结:我们只观察物体的一部分,对物体的认识就不全面。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学会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物体,不要闹出“盲人摸象”的笑话。
【我的分析】
同样的课题,虽然都设计了动手操作,但案例一老师总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的思维总是随着老师的设计转,学生的思维依赖于老师的“牵”,而不再主动去“探”。在案例二中,老师设计了两次 “盲人摸象”游戏,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课堂就像一个大磁场,吸引着孩子们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种数学才是属于孩子们自己的数学,才是最美的数学。那我们在设计微课时,要读通、读透剧本才是这场10分钟“微戏”是否精彩的保证,需要教师用心、精心,只有步步用心、步步精心才能真正呈现出微课堂的精彩。
二、找好 “导演”的定位——有一种大爱叫放手
我看过这样一幅画面,爱子心切的妈妈挟持着初始学路的娃娃,在后面紧紧抓住他的双手,如同操纵着一个木偶,这样的“牵手”……
新课标解读教师的角色——“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案例:又遇青岛版数学教材——《方向与位置》
又是一届,又遇方向,我摒弃了详尽的教案,精心设计了导学案,只留下开放性的引导目标,站在你家院子里或者体育场上来学习方向与位置。
教学方式的变化,使我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课堂。同学们带来了各式各样的汇报成果——有院子中自己的方位图,有个人在超市里的图纸,还有的同学通过网络向家人请教……尽管这些图纸还很“原生态”,但是思维不影响孩子们的研讨热情,忽略了老师的存在,在成果汇报时,思维的深度和结论的生成更超出了我的预料。我心里产生了惊讶。
【我的感悟】
教学方式的变化,灵动又回到了课堂。“牵手”是爱, “放手”更是一种大爱。
优秀的导演的特质是:善意的提醒、适时的点拨、充分挖掘学生自我思考发挥的空间。这又何尝不是微课的旨意呢?
三、张扬 “演员”的个性——特立独行彰显风采
教师不是割韭菜的,一镰刀下去把所有的孩子修剪成同一思维、同一见地、同一行为的人,这是教育的悲哀。因此在设计微课时,我个人认为应选择一节课的知识重点或难点或易错点,拓展练习题的设计能够开阔学生的思维深度,吸引着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彰显出其独特的风采。这样不同孩子会得到同样的发展。让孩子只要我们铺设好前行的路,他们一定会是最优秀的“演员”。
四、“为用而学”,搬来无用——微课应渗透自己的风格
记得2014年省远程研修作业二是设计微课程方案和学习任务单,我立即想到了自己执教过的《角的度量》这一课,历届学生总存有易错点,很有意义,因此便想拿它入手。正巧专家资源库中就有这一课,是青岛李妮妮和成玉丽设计的,更为我学习提供了捷径。刚读第一遍,我不以为然:没看出亮点啊?挺普通的一个家常课啊。转而一想:不对啊,既然能入案例库,一定有它的非凡之处。紧接着认真研读了好几遍,慢慢地冰山一隅显露出来:
案例:在微视频的开始:大幕拉开,放电影的形式,然后响起老师亲切的声音:“今天我们来学习用量角器量角,首先我们来认识量角器。”——可以设想瞬间学生的眼球会在屏幕上聚焦。
“请你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老师话音一顿,有意让时间凝固。教师留出的时间旁白与学生的思维长度对接。
“角的顶点和量角器的中心点对齐,角的一条边和量角器的0刻度线对齐,这两个重合非常重要,在量的过程中你一定要注意啊!”关键之处教师一字一顿进行强调,时间上浓墨重彩!
“下面我们来回忆一下角的度量方法,你还记得有哪几步吗?” ——教师不忘“一对一”,注重与屏幕后的“他”交流,重视“他”的感受、体验。
“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是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 字字珠玑,简约的时间里说话内容却不简单。
“下面请你来判断这个角是多少度?……”
“那么这个角是75度吗?……”
“你看这个角是110度吗?……”三个特立独行的错题代表以点带面又不重复。
“这个方法你学会了吗?”语调抑扬顿挫,似过山车一下激发起学生思维认知冲突,在不同的时空领域里实现心与心的碰撞。此刻学生脑海会飘出五个字儿吧——“这都不是事”。
“这个方法你学会了吗?请你尝试量一量任务单上的两个角吧。”戞然而止!短短一个4分43秒的微视频,却也是浑然一体——导入环节明确目标,内容讲授环节有惊有喜,互动环节推波助澜,练习、测试双保险,它们是有说服力的“评价”官,真是“微课不微”——浓缩的都是精华。
与此同时,这个微视频中还注重了字幕颜色、图形等细节处理,这些无疑都点亮了这节微课程,也燃烧了学生参与的热情。这样的微课程孩子能不喜欢?
一叶知秋!
小学入库案例中的名师们各显其能,制作出众多有学习价值的微课视频,我想应该是厚积薄发的结果——他们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一定用心入脑:深读文本资料,走进学生内心,关注教学细节,反思积累不断,终于成就了我们所看到的微课程资料。
此时此刻,我不得不思索:为什么名师的微课程如此精彩,为什么我辛苦制作的微课程却如此落寞。
反复研读研修平台上《推荐:微课程作业的常见问题;教学环节优化作业的常见问题》这篇文章,对照着我找出了设计上的差距:7、微课程的设计应包含四要素 “目标——内容——活动——评价”。
不得不说出我设计方案中的几处硬伤——
首先是没有目标,无目标的微课程似无源之水,让人迷茫甚至恐慌。也没有创设吸引学生的情境,照此下去做成微视频,也许视频已经开始了,屏幕前的学生仍陶醉于自己的世界而不愿走进微课中,孩子的思维还在外围兜圈子,在这个起点就败了。
设计方案的中间环节我也采取了与学生的互动,效果会怎样呢?换个角度,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想想,眼前豁然开朗:听不听都一个样,反正老师也没有留出停顿的时间。哦!我没有留出时间的空白,只自顾自完成自己的讲授就完事ok!老师啊,微课不是你自己的“独角戏”啊!“以学生为中心,在结论呈现之前一定让学生先思考。”
微课比传统的集体授课更要课前精心预设,录制时三思而后行。所有的环节不要流于形式。
评价这个环节在我的设计方案压根儿没有找到影子,微课没有评价如同驾车没有交规,任其发展,后果不可预料。
找到这几处硬伤,我当即把教学方案和学生学习任务单拿来修改。尽管修改的过程很繁琐,我仍欣然接受——把它看作一次教训(不入脑的学习是无效的),看成一次历练(把事情做好是需要反复周折的)。我进一步明确了“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句老话的含义。我想结合这次经历把于永正老师的话加入自己的一点想法—— “不看别人的微课,就设计不好自己的微课。可是即使看了别人的微课,不加以思考,只照搬模仿就更上不好自己的微课。”
“微课不微”——这是我多次研读学习材料后的粗浅认识,与大家分享,请大家提出宝贵建议。只希望我们老师参透剧本、导好剧情,这样我们的学生顺理成章会成为精彩的 “演员”。
参考文献
[1]作者:唐绪莹、熊洁 《微课:快学、快用、快设计》,2016年12 月出版
[2]作者:李本友,吕维智《微课的理论与制作技巧》,2015年05月出版
[3]作者:李文德,《情境微课开发》,2016年01月31日出版
[4]作者:刘万辉,《微课教学设计》,ISBN:9787040433913,2015年09月01日出版
[5]作者:马九克,《微课视频制作与翻转课堂教学》ISBN:9787567553194,2016年08月01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