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不仅为国家顺利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明了具体发展思路和方向,而且也为高等教育新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在高等教育层面上响亮地回答了“建设成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建设大学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若干问题。高等教育新发展的动力在于创新、支撑点在于协调、持续性在于保持绿色、空间在于开放、本质在于共享。
关键词:五大理念;高等教育;新发展
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础上,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我国发展基点、发展节奏、发展底色、发展格局和发展目标新思考的集中体现。[1]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基石。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引力、人才是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三者汇合点的高等学校,其更是区域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领力量。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在高等教育层面上响亮地回答了“建设成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建设大学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若干问题。
一、高等教育新发展的动力在于创新
党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创新不是蜻蜓点水,更不是闭门造车,是建立在对知识的吸收、消化、运用和对技术的转化与应用的基础之上,而这又深深扎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之中。[3]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动力强不强、潜力大不大、后劲足不足,主要取决于高等教育内容的提供者—各高校创新的内涵深不深、质量高不高、外延广不广。要创新发展,内涵必须更深,在结构优化、改革深化的助推力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产学研相结合,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巩固强化优势学科的龙头地位;要创新发展,质量必须更高,科学规划学科布局,使高校专业设置与研究领域与“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产业结构的升级、技术的更新换代”紧密结合,全面构建高质量创新体系;[4]要创新发展,外延要更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就意味着要打破原有各领域、各行业间的固有观念,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机制,推动各领域、各行业间的合作与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5]人才日益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事业中最活跃和最根本的因素,因而高校创新的核心必然在于以人才为本。这种以人才为本,一方面是吸引创新型人才,“引凤筑巢”遴选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重点打造一流师资队伍,深入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另一方面便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是创业创新教育的主战场,通过高校的知识灌输和技能培训,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种子在每一位大学生中萌芽,从而提高整个大学生群体的自我就业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
二、高等教育新发展的支撑点在于协调
发展的支撑点在协调,协调是促进未来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长期以来,在效率优先、重点建设的政策导向和错误政绩观的影响下,我国教育存在着明显的不协调。”[6]教育的不协调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区域间高等教育发展不协调。我国高等院校,特别是优质高等院校基本呈“一边倒”分布,明显东多西少;优质高等院校又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市。二是不同类型的高校发展不协调。如中央与地方高校、民办与公办高校等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不平衡。三是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协调。一些院校为追求“大而全”,不考虑就业情况,盲目跟风设置专业,最终加剧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四是学生理论知识与人格塑造教育的不协调。应试教育桎梏的影响,有些高校出现重视知识灌输轻视人格培养、重视理论传授轻视实践操作、重视硬性记忆轻视理性思考现象。
在协调发展的理念下,根据五中全会要求,应尽快推进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我国对人才的需求仍是以技术型为主,所以在“推动一批大学和学科跻身世界一流”的同时,应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扶植力度。从2016年开始有些本二本三的合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这种“支持”。另外,省级政府还需对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的自身定位进行指导和对一些高职院校同质化倾向进行干预,避免出现一边招工难,一边就业难的尴尬局面。在十三五建议中也明确指出,各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广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注重广大学生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的协调共进,高等教育上也要“两条腿走路”,这样才能走得更稳、更远。这里的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并不是说等比例划分,而是高等教育中各个要素搭配得当,最终使整个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一种理想状态。
三、高等教育新发展的持续性在于保持绿色
绿色是实现高等教育持久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绿色发展在高等教育上深层次地体现在大学学术“看不见”的生态文明的建设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高校硬环境的投入不断加大,与高校硬件环境不断改善形成较大反差的是高等教育的“软环境”,即高校学术水平没有较大提高。特别是最近一年来曝光的一系列高校学位论文抄袭事件,更是鲜明地指出了这一问题。高校学术环境污染已经到了一种必须加以治理的地步。如果任由污染蔓延,整个高校学术环境就会被破坏,最终导致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崩溃。2016年1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这被誉为“国家层面首次开出的医治‘学术环境病’的一剂良药”。[7]但要从根本上保护高校学术的生态环境,紧紧依靠这一文件还是不够的。遏制高校学术环境恶化的根本还在于在全社会树立“学术至上”的理念。一方面尊重每一位在科研创新道路上辛勤耕耘的学者,营造出创新的学术氛围;另一方面加大学术生态文明的建设,积极构建集“常教育、严监督、重防范、狠惩治”四位一体的大学学术诚信维护体系。只有守护学术生态环境的“绿水青山”,才有学术成果的“金山银山”。
四、高等教育新发展的空间在于开放
开放是推动高等教育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坚持开放发展,才能更好地看清自身的优劣长短,发现问题,抓住机遇,才能准确定位、借势发展,促进整个高等教育进一步繁荣。
高等教育开放的特点:一是“融教育于社会视其内在教育理想”;二是“主要的教育活动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甚至某一点上能一定程度引领社会或业界发展进程”;“主要活动、资源等的边界延伸到社会之中”。[8]由此可见,开放只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手段,绝不是其内在理想,高等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塑造成学校所预设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开放为手段是实现高等教育内在理想的必由之路。
市场经济下,高等教育的开放发展意味着对市场开放,把民办高校搞活,通过民办高校的发展推动公办高校的改革;通过校企合作扩大高校资金来源,某种程度上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高等教育的开放发展还体现在国际交往中,积极吸取国外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办学经验、借鉴国外先进人才培养理念,在国际合作中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鼓励中外联合办学,吸收国外优秀教育理念、办学模式等教育资源;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国际交流活动,在各学术领域中提升中国话语权,在教育国际化过程中让世界倾听中国的声音,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五、高等教育新发展的本质在于共享
共享既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是高校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高等教育新发展的本质。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前提,是共享发展理念在教育层面的基本要义,每一个孩子都有接受相对优质的教育的权利。而制约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就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利用率不高。
建构资源共享平台是缓解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利用率不高的重要举措。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优秀大学课程的共享。为协调资源缺乏的与资源较为丰富的高校间的平衡,教育行政部门或地方政府牵头构建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在平台上促进各高等教育资源共享主体在人才、管理、设备、资金等各方面展开深度合作,激发各共享主体的潜力,实现协同创新达到共赢,夯实合作基础,最终完善平台。建设大学城和构建校际网络课堂和网络图书馆是建构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重要形式。由地方政府投资,在城市非中心地区规划设计,完善高校硬件设备,鼓励高校迁入,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的集中与整合。在“互联网+”时代,利用互联网进一步整合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建立一个全国性教育资源共享平台,鼓励各高校把自己优质教学资源上传到平台,免费向公众开放。
参考文献
[1]林坚.十三大“五大理念”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EB/OL].观点中国.[2015-10-30].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70_139970.html.
[2]《深化改革若干问题案例与启示》编写组.深化改革若干问题案例与启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1.
[3]朱永新.用“五大理念”引领“十三五”教育改革发展[J].今日教育,2015(12):8-10.
[4]姜红、李艳杰.“五大理念”引领高校科研健康发展——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例[J].北京教育,2016(3):72-74.
[5]习近平.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EB/OL].新浪新闻[2016-4-17].http://news.sina.com.cn/c/nd/2016-04-17/doc-ifxriqqx2812727.shtml.
[6]朱永新.用“五大理念”引领“十三五”教育改革发展[J].今日教育,2015(12):8-10.
[7]赵为粮.五大发展理念下教育发展与改革[EB/OL].中共中央党校.[2016-1-11].http://www.ccps.gov.cn/designated_topics/xxddsbjwzqh/jjssw/fzmb/201601/t20160111_72427.html.
[8]学术环境“绿色发展”靠什么?[EB/OL]光明网[2016-3-04]. http://edu.gmw.cn/2016-03/04/content_19162745.htm.
[9]李培根.论开放式高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7(9):1-6.
作者简介
丁颖(1992——),女,江苏东台;上海大学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