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 者:张学东1 徐海松1 徐关兴2 (1.杭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2.杭州东方文化园旅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1256)

张学东1   徐海松1   徐关兴2   陈杭辉2

(1.杭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2.杭州东方文化园旅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1256)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浙江省教育厅立项建设项目——"杭州师范大学-杭州市商贸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杭州东方文化园旅业集团有限公司旅游管理实践教育基地"(校方主持人张学东、徐海松,企业主持人徐关兴、陆晓亮)、2015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改革项目——"互联网+时代复合型旅游信息化服务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主持人徐海松、张学东,编号:jg2015151)和杭州师范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经济管理类'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以金融工程、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主持人张学东)的资助。

摘    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是教育部推出的“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杭州师范大学与共建单位杭州市商贸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杭州东方文化园旅业集团有限公司一起建设的基地获准立项成为浙江省内唯一一个聚焦旅游管理专业的省级校外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本文对近年来此项目的实施建设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针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强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对策。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ff-campus students practice education base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project" launch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off-campus students practice education base which was constructed by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and Hangzhou Commerce and Tourism Group Co., LTD. and Hangzhou Orient Culture Tourism Group Co., LTD together is only one focus on tourism management among zhejiang provincial off-campus students practice education base construction projects of Zhejiang Province. The paper analysis and summar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project implementation in recent years, for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off-campus students practice education base construction, it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off-campus students practice education base construction.
关键词: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产教融合;旅游管理;可持续发展;机制
Key Words: off-campus students practice education bas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tourism manage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chanism

 一、引言
为了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国家教育部在2007年1和2011年7月先后投资巨额资金实施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前者简称“质量工程”,后者简称“本科教学工程”),在2012年3月发布了《关于开展“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7号),突出强调“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以下简称“实践基地”)的建设目标是:“促进高校与行业、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政法机关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的建立。推动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
2014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2015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工作的指导意见》发布,转变了“项目管理方式、项目立项方式、项目资金管理方式”等,特别是“改变以往经费分配具体到项目的做法,经费以打包整合的方式下达。”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发布,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逐步构建专科、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研究生完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2014年9月,《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发布,按照《杭州市属高校产学对接工作实施意见》和《杭州师范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升计划(2015-2020年)》的要求精神,杭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积极申报了省级旅游管理实践基地项目,以及中央财政专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项目“面向区域新兴产业的产教融合应用型专业群及创新创业示范学院建设”中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群建设”子项目,试图通过获得一定的专项经费支持,强化校外的实践基地和校内的文科跨专业实验中心建设,确保真正地转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在上述背景下,我们认为,从学院层面来看,地方本科院校转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是,在“单注重”传统的校园理论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如何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确保转向“双注重”,既注重校内理论教学体系又注重校外实践体系,以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二是,如何真正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共建、共管、共评”的校外实践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切实能够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合格应用型人才。这是地方本科院校必须面对的重要研究课题。毫无疑问,急需对实践基地建设情况进行分析,梳理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有效推进这项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建议,期望为深化教学改革与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文献综述
乐志强、尹科(2016)研究认为,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转型的原因、转型的内涵、转型的问题、转型的路径或策略、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等5个方面。”聚焦转型的问题有学校、政府、社会三个层面的问题。
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国内学者张应强(2014)认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如何对教师队伍改造实线“双师型”转型;如何实现教学体系由知识教学向实训转型;如何实现校企深度合作问题。王者鹤(2015)认为,学校层面存在部分高校和人员因对转型发展的方向、内容、目标、方法、路径等不够明了,出现了“不敢转”、“不愿转”、“不知道往哪里转”、“不知道怎么转”等“观念阻滞转型问题”;以及“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脱节”;“人才培养模式僵化”;“‘双师型’师资严重匮乏”;“产学研合作虚化”等问题。刘彦军(2015)认为,“任何一所转型高校都需要认真考虑和仔细权衡这几个问题:哪些专业需要撤并?哪些专业需要改造?哪些专业需要保留?哪些专业需要新增?哪些专业可以率先转型?”刘俊鹏(2016)认为,“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过程中面临诸多的困难和问题,其中如何实现从传统的理论教学体系向实践教学体系转变是地方本科高校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并强调“充分发挥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重要作用。”
关于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成协设(2015)认为,国家实践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缺乏推动基地可持续建设和发展的机制”;“基地在人才培养上功效尚未完全发挥”;“尚未形成资源共享、交叉融合的基地体系”。张沁(2015)认为,对实践基地建设不重视”;缺乏健全的实践基地组织管理体系;实践教育指导教师队伍不健全;缺乏实践基地的政策支持。张华平(2016)认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区域行业企业发展之间的互动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学领域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邹亮(2016)主要“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例,主要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管理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共享机制建设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孙璐等(2016)“对四川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背景和意义、建设基础、建设思路及目标、建设模式、建设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缺少地方本科院校转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层面面临的突出问题的分析研究,更缺少将实践基地建设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结合起来的研究成果。
三、实践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杭州师范大学——杭州市商贸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杭州东方文化园旅业集团有限公司旅游管理实践教育基地(以下简称“本基地”)是在2013年校级重点实践基地建设项目和省级实践基地培育项目的基础上,于2015年2月10日获得浙江省教育厅正式批复立项(浙教高教〔2015〕15号文件)的2014年省级实践基地建设项目,也是浙江省2012年首批21个和2014年31个的立项建设的实践基地中的唯一一个聚焦旅游管理专业的省级实践基地,基地共建单位是杭州市商贸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杭州东方文化园旅业集团有限公司。
目前,本基地运行情况良好,各项工作正在不断深化推进中。在组织管理制度方面,校企双方通过基地建设管委会、专业建设教学委员会等组织机制,初步建立起共同指导、管理和评价学生实践教育过程的工作机制和校企协同育人的模式与机制。本基地除了满足杭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现有四年制大学生总数约400人的实践教学需求之外,可年均接收250名左右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本基地通过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现已接受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专科大学生的旅游服务技能实训课程教学、大学生的见习实习、毕业论文和课题调研、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等。
本基地还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式共享实践教育平台。目前,共建单位除了接待杭州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和青年教师挂职锻炼之外,同时接待了湖南文理学院、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等10多家省内外院校的大学生,正在逐步建立立足杭州市、面向浙江省、辐射全国的兄弟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包括旅游景区、饭店服务、旅行社、智慧旅游等专业方向大学生实践教育的开放、互动、分享的资源平台。
 四、实践基地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沟通、协商与合作建设实践基地的共识和方案
经协商成立校企双方成员组成的专业建设教学委员会,共同制订教学目标、培养方案和相关学生实践的考核标准。经过校企双方专家反复讨论商议,我们确定本基地的建设思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以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载体,突出以智慧旅游服务、文化旅游创意、国际酒店服务人才培养为特色的旅游管理实训教学平台的构建和可持续运行。
努力探索校企共建、共管、共评的校内外实践教学模式和实施方案。目前已初步构建了一套由专业见习——单课性实践教学——专业实践课程——专业实习等教学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实践校企共建、共管、共评的校内外实践教学模式和实施方案。
(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和学院领导专门制订了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通过聘任本基地企业高管担任学校兼职教授、兼职讲师和大学生社会实践企业指导老师等形式,并引导和激励学校教师深入旅游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兼职,提升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实践教学水平,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学师资队伍。
(三)加强实践基地服务教学的条件建设
本基地建设主要有杭州商贸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杭州东方文化园旅业集团有限公司两家合作企业单位,在面积、空间、结构布局,安全、环保等方面在行业内部有口皆碑,本基地的应急设施和措施完备,软硬件设施完善,基本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同时,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校企双方十分重视旅游信息化设施、设备的建设,如创建实习生宿舍无线网络、师生微信群、QQ工作群、校企共建“游鱼世界”旅游APP实训平台,有关基地建设进展与实践教学交流网站也在筹备建设中,以加强对学生校外实践实训教学的过程化管理。
(四)加强实践基地的管理制度建设
成立由经管学院党政领导、共建单位负责人组成的实践基地建设管理指导委员会,以及由学校骨干老师和企业管理干部组成的基地建设指导小组,加强基地建设的领导、制度建设和实施工作。
校企签订“共建基地合作协议”,制定了实践基地建设具体管理办法:《杭州师范大学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杭州师范大学本科生实习教学工作规定》、《杭州师范大学校级重点实践教育基地管理办法》等,内容涉及基地建设的规范化、人性化,基地实习学生的管理、安全保障以及基地运行所需的资金使用等。
五、实践基地的主要建设成效
本基地建设通过合作修订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为抓手,着重致力于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课程体系、专业实习教学计划的落实、校企合作开发实践教育课程、合作指导毕业论文、合作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探索政、产、学、研联合办学育人机制等方面都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初显成效。
(一)建立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目前,学院已聘任杭州市旅游委员会、杭州市商贸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杭州东方文化园旅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14名领导、高管为学院兼职客座教授,以弥补学校实践教学和对接社会需求之不足。旅游管理系已先后有6名教师受聘旅游企业兼职,1名教师在杭州市旅委挂职锻炼一年,并有多名教师与旅游企业高管合作开展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共同指导大学生国创项目、省级新苗计划等课题研究,共同参与杭州东方文化园旅游景区改造、产品策划、产品营销、节庆活动等。
(二)推进了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杭州师范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成为浙江省新兴特色专业——旅游管理(重点方向:智慧旅游);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华东五市导游实训》、《酒店主题宴会设计》、《智慧旅游服务技能实训》等专业实践课程,正在进一步完善实训课程讲义和教材编写,实训项目的选定等工作,有力地推进了学院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三)形成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模式
为了合作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学习兄弟院校的系统全面的合作模式、模块化合作模式、项目合作模式、订单式合作模式、顶岗实习合作模式、学工交替合作模式、教管互聘合作模式等,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模式。本基地企业杭州东方文化园旅业集团在出资200万元建立“海晓奖学基金”基础之上,又宣布设立“海晓杯”大学生社会实践竞赛奖,给予在社会实践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经管学院大学生给予奖励。2013年、2014年分别有12名学生获奖,2015年7月第三届“海晓奖学金”暨首届“海晓杯”大学生社会实践竞赛颁奖会在杭州东方文化园太虚湖酒店举行,杭州市旅游委员会党委副书记、副主任孙喆、杭州师大党委副书记黎青平等领导同志参加了会议,15名学生获奖。2016年6月在杭州师大仓前校区举行第四届“海晓奖学金”和“海晓杯”颁奖大会,杭州市旅游委员会副主任赵弘中等领导参加了会议,15名学生获奖。
聘任企业高管8人,合作指导本科毕业论文。合作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项目,现已共同指导了2014年国家创新创业项目项目2项(校方教师张建春、徐海松,企业导师吴复爱、张艺群等,学生赵鑫等)和2017年国家创新创业项目1项。共同指导2015年、2016年度省级大学生新苗计划项目2项(校方教师徐海松、杨富荣,企业导师沈介明,学生许兰宇)。共同指导全国旅游高等院校大学生旅游服务技能(饭店、导游服务)大赛,荣获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指导本科生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
(四)搭建了产学研合作平台
通过双方互聘人员共建师资队伍,共建企业制旅游管理学院,校企合作开展教学改革、社会实践科研项目上取得了一些成效。合作举办浙江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和杭州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分别批复立项资助的社会化特色旅游人才培训班——旅游高端人才“智慧旅游”培训班,共同参与杭州东方文化园文化旅游产品策划(如老百姓游戏节、国学亲子游产品、东方越女西施大型实景旅游演艺等)、杭州金艺旅行社大学生参与创业蜂窝计划及“游鱼世界”旅游APP实训等实践教学项目,并努力探索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
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于2015年参加杭州东方文化园景区(4A级)景区最大承载量报告、杭州东方文化园第三届老百姓游戏节策划、杭州西溪湿地景区服务提升改造工作调研等工作,2016年参加杭州黄龙饭店G20峰会接待服务工作,均受到基地共建单位的好评或表扬。
(五)形成了一定的教学研究项目和教学成果
合作成功申报2015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改革项目——“互联网+时代复合型旅游信息化服务人才培养路径探索”;2016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旅游规划学》‘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许振晓主持);2014年度杭州市精品课程《旅游文化》(徐海松主持);张建春主编由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出版《智慧旅游导论》教材;张学东主持申报的《校企协同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路径的探索与实践》获得杭州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等。
校企合作指导学生开展“大学生乡村旅游服务公司的运行机制探索”、“1993私人定制工作室”、“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浙西山区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路径探析——以浙江淳安枫树岭镇下姜村为例”等3项国家创新创业项目和1项省级科技新苗项目。学生参加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及团体奖项,浙江省大学生挑战杯赛一等奖1项,第九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绿云”旅游信息化创新应用一等奖等多项等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佳绩。毕业生中的杭州市中国旅行社导游部经理潘伊玫当选“全国十大最美导游”。
(六)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陈岗主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旅游者符号实践的空间模式及其形成机制研究——以世界遗产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为例》1项,教育部科研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6项,在管理学类SSCI国际期刊《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上发表(陈岗1篇);《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和《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 Management》上发表(许振晓2篇),张学东撰写的“杭州应尽快完善创业创新社会政策环境”和张建春撰写的杭州城市西部区域构建“国际慢城”生活体验区对策研究分别获得省委常委、杭州市市委书记赵一德的肯定性批示。
六、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践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体系的融合问题
 随着实践基地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我们深深感到如何充分发挥实践基地在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上的优势和功效,促进实践基地建设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更加有效和可持续的支持是一个现实而长远的命题。如师资队伍建设的配套制度和稳定经费支持问题、实践课程教学计划的落实和评估、实践教学中大学生的管理问题、企业经营目标与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协调问题、校地校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实习环节设置、企业实习具体内容、教学实习实施管理与考核体系的完善问题等。
(二)实践基地建设与大学生定点定时实习的现实矛盾问题
实践基地建设与大学生生技能培训的实际需求存在不协调问题。诸如如何解决定点定时实习学生岗位需求问题,实践基地企业实习岗位不能完全满足学生需求;学生对智慧旅游服务技能实训的要求、对创新创业平台实训要求,与企业设备和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实践基地与学校之间的距离远近,指导教师、学生是否方便抵达等现实问题。
(三)实践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机制问题
国家层面没有出台推动基地可持续建设和发展的系列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自然省市层面、校院层面也就没有推动实践基地可持续建设的政策和经费保障制度。实践基地建设参与者的校方教师投入大,学校现有工作业绩核算办法对基地建设工作业绩往往不体现,现行制度在工作业绩和成果奖励上缺乏明确规定,尤其体现在工作量计算、劳务费和交通费报销方面限制太死,无法弥补教师的精力投入和机会成本,如何鼓励教师热心推动实践基地可持续建设和发展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学校实践基地建设目标定位与共建单位的诉求不完全一致,学生实践实习需求与共建单位管理人员的对员工的要求不完全一致,企业付出人力、场地、资金得到的回报不足,这不一定与企业追求利润的目标相一致,基地后续建设与发展存在一定的困难,况且学校对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并限期收回没有使用余额经费的现行财务规定,也使得推动实践基地可持续建设和发展的机制难以有效地实施和保障。
七、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推动实践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加强与实践基地共建单位的沟通和协商,我们不能仅仅只考虑到学校自身人才培养的需求,必须考虑对企业的需求和诉求,学校教师和学生可为企业提供的哪些服务等问题,稳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和环节,强化实践教学的师生考核制度和报酬制度。只有不断探索并有效解决企业付出人力、资金、场地而得到经济回报不多,企业追求盈利的目标相矛盾的问题,才能推动实践基地可持续建设和发展的机制。
(二)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实现可持续的产学研合作共赢的途径
加强从合作办学到合作创业的融合,让校企双方在教学科研和企业经营的业绩上取得共赢,通过进一步鼓励教师、学生和企业管理人员合作开展教学科研项目、产品策划营销活动、专业竞赛活动等,共同探索如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模式,走出一条可持续的产学研合作共赢之路。
(三)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实践基地的制度建设
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校地校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实习环节设置、企业实习具体内容、教学实习实施管理与考核体系,细化实践基地建设的业绩考核和奖惩制度,适当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原则。在校企协同合作实践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实践基地共建单位的诉求和需求,不断探索和完善实践基地的制度建设仍在路上。
(四)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实践基地建设经费的保障机制
实践基地建设需要持续性的维护经费的支持。一方面,必须探索和完善在日常教学经费中划拨一定数额的维护经费,确保实践基地的正常而有效地运转,充分调动学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共建单位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实践基地必须探索“自我造血”功能,让企业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或智力回报,调动共建企业高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破解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过程中的“校热企冷”的困境,逐步进一步完善实践基地建设和维护经费的保障机制。
(五)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增强实践基地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的功效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工作的研究和交流工作,提高教师的认识,投入精力,建立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基地建设成效的反馈机制,聘请专家学者作专题指导,为深化和提升基地建设水平提供智力支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不断增强实践基地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的作用和功效。
八、结论
校企双方合作诉求不同,各自在教学科研和企业经营的业绩等上取得共赢或多赢,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的产学研合作共赢之路。
学校在构建“国家——省级——校级——院级”四级实践体系的过程中,探索和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共建、共管、共评的校外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和完善推动实践基地可持续建设和发展的机制是当务之急。
学校既要注重校内理论教学体系的建设,又要注重校外实践教育体系的建设,就需要强化校外的实践基地和校内的文科跨专业实验中心建设,相辅相成,才能完全适应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这就需要学校应该从教学理念、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经费投入、绩效核算考评等方面深化教学改革,保障校内理论教学体系和校外实践教育体系的建设。
地方本科高校必须抢抓国家“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的契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长计议,为逐步构建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研究生多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Z].2010-07-29.
[2]成协设.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问题与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15, (3):74-77.
[3]张应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可能效应与主要问题[J].大学教育教学,2014,(6):29-34.
[4]刘彦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0):82-86.
[5]王者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基于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5,(4):53-59.
[6]刘俊鹏.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作用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7):47-48.
[7]张沁.高校财经类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5,(2): 208-209.
[8]邹亮. 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探讨——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6,(30):145-147.
[9]孙璐、袁毅、何振等.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方案研究——以四川旅游学院为例[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6,(1): 91-93,96.
[10]张华平.以校企共建实践教育基地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6,(24):14-15,18.
[11]乐志强、尹科. 我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问题的研究述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9):19-25.
作者简介
张学东(1963-),男,宁夏中卫人,博士,教授,杭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杭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徐海松(1962-),男,浙江富阳人,博士,副教授,杭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徐关兴(1953-),男,浙江杭州人,杭州东方文化园旅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杭辉(1961-),男,浙江杭州人,杭州东方文化园旅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