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县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问题与对策研究

县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 者:杨书慧1 丁 彬2 (1.长春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吉林 长春 130000)(2.吉林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 130000)

摘   要: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历程中,县级领导干部是我们党在全国三千多个县治国理政的重要力量。阐述县级领导干部在选拔任用核心制度、相关措施、法律规范这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从直接选举制度、干部培训、强化监督三个方面提出克服措施。
关键词:县级领导干部;问题;对策

前言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解决中国问题,关键在党,解决党的自身问题,关键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在领导体制及组织管理体制中,县级领导干部是宏观和微观结合的枢纽。分析我国县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对策,对提高行政效能有重要意义。
一、县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存在的问题
(一)核心制度改革上
 改革开放以来,党政领导干部(主要是委任的)选拔任用方式显著提升,而党政主要领导干部选举制改革进展不大。县级党政领导干部的选举,为谁选,由谁选,怎么选,选举的核心问题权力关系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仅进行了外围制度改革,难从源头上解决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问题[1]。
(二)法律规范和理念引导上
我国法律制度起步晚,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标准、流程等具体细节的描写过于笼统,法律法规的缺失会导致人才的流逝。而且缺乏先进理念的引导,在选拔任用过程中受官本位、任人唯亲思想的影响,使得各相关利益主体处于不同的规则和标准下。 
(三)相关配套措施上
首先是选拔制度缺乏配套措施,各个环节制度衔接不足,造成环节间的漏洞,影响了选拔任用工作的质量。其次是外部配套体系不完备。最后对县级干部选拔任用的全过程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表现在:一是监督的主体没有形成合力。二是县级人大监督缺位。三是群众监督意识不够。四是政府自身审计部门监督乏力。
二、县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问题产生原因
(一)公共利益者和私人利益者角色并存
首先,县级党政领导干部个人同样具有经济人特性,但其自利倾向不是先天就有的,需要和欲望的客观必然性与资源、生产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加上市场经济的逐利本性,决定了领导干部个人的自利倾向[2]。其次外部生存环境,乡镇的人口流动,党政组织逐渐失去了基础作用,县级领导干部同时又要应对上级的脱贫指标和监督考核竞争制,维护公共利益。
(二)权力中心的偏好和意识形态的刚性
领导干部转换的根本原因是基于政策决策过程,选拔任用深受权力中心偏好的影响,权力中心有对社会和政局稳定的偏好、行政指令偏好、意识形态的刚性。选拔任用改革还受到意识形态刚性阻滞作用。
三、县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问题解决对策
(一)在选拔上
1.规避选拔主体的自利倾向
未来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同样会是在权力中心的主导下的变革,这是客观环境所决定的。制度设计上考虑时代和各个阶级要求,寻求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一致性。
2.正确贯彻党管干部的原则
在县级党政领导选拔中必须坚持这一原则,破除新形势下党管干部原则的错误倾向。   
3.在选拔的方式和流程上,采用一岗一职一选法[3]
在县级党组织换届选举中,应因地制宜应用公推直选经验,适时推广普选制。
在县级人大领导干部选拔上,目前县级人民具有明显的权力弱化倾向,对此,一是要切实落实人民的选举权,人民代表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二是适时扩大人大代表直选范围,缩短委托代理的链条,加强人大和人民的联系。
在县级政府领导干部的选拔上,应全面推行直接选举制。采取党组织提名、人大代表提名、个人提名相结合的形式,党的领导作用体现在考察、测评上,提出代表民意的提名人,由党委组织、人大、纪检及相关单位联合组成考察小组,对候选人进行考察,并将考察结果公示,进行差额选举,选举权在全县人民手中,人大负责任命。
(二)在任用上
1.加强领导干部培训,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价值观
第一,干部选拔任用的本质是建立公共利益基础上的权力委托授权,权力的主体是人民,权力由人民授予,要对人民负责;第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实现利益博弈各方的平衡,切实维护好与群众切身相关的利益;第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使县级领导干部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权力观。
2.强化任用监督,落实责任制
 一是对干部选拔任用进行全过程监督,落实责任制。二是要发挥纪检部门和执法部门的作用,搭建干部监督信息平台。三是健全干部工作民主评议制度。四是健全监督制度,形成法治思维。
参考文献
[1]刘再春.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2:60.
[2]李伟南.当代县政府行为逻辑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湖北: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2009:48.
[3]张向鸿.中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4:155.
作者简介
杨书慧(1991—),女,汉族,山东聊城人,硕士,长春工业大学,吉林省长春市,研究方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
丁彬(1975—),男,汉,吉林四平,吉林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