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让学生通过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去表达音乐中的丰富情感来陶冶学生,使学生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音乐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音乐感受,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音乐活动,培养学生音乐创造力和审美能力,让学生主动成为音乐教育中知识性的构建者。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审美;学生主体
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远方针,也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追求的共同理想。它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音乐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它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音乐的教育中,无论是创作音乐,还是欣赏音乐,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审美观,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的音乐感受,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创新,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音乐活动中形成新型民主的教学形式,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义务阶段的音乐课程,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应当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使每一个学生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所以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感受音乐的美感,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例如,在欣赏《野蜂飞舞》这首管弦乐曲时,教师播放乐曲让学生聆听,用语言描述这段音乐让人联想到的场景:仿佛感受到从海面的远方,飞来一群大黄蜂,围绕在天鹅周围,盘旋飞舞的壮观场景。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发表对这段音乐不同的见解。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见解,要以鼓励为主,让学生打开想象的大门,放飞思绪,自由翱翔。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着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要为学生构建具有创造性,教育性和实践性的音乐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创新,敢于探索的精神。师生建立起民主,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师生互动合作,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性放在重要位置。教师应理解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个性,正确的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在音乐中表现自己来表达情感。在音乐的教学实践中,应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发展音乐才能提供充足的空间。
二、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兴趣爱好为动力
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创造、交流和不同音乐文化环境及人文内涵的感知。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是我国的教育方针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数千年的优秀音乐文化传统,显示了音乐教育对学生建立美好的情操,健全人格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具有观赏价值,能够启发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教学内容,它是学生获得审美感受体验的客观条件。音乐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艺术家情感的产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有助于学生的艺术创作。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表现方法,为学生创设美好的意境,来更好的感染熏陶学生陶冶情操,从而建立起正确的音乐审美观。例如在学习《嘎嘎小鸭子》这首儿童齐唱歌曲时,因为歌曲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小鸭子摇摇摆摆、活泼可爱的形象,所以深受小朋友的喜爱。歌词是风趣而有动态形象的“子字歌”,句尾是拟声词“嘎嘎”。后三句都是第一句的变化重复,活泼的节奏不变,表现了小鸭子蹒跚的步态,憨态可掬。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播放唐老鸭的动画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小鸭子是怎么叫的?让学生模仿鸭子嘎嘎的叫声引入课题。播放歌曲课件,让学生聆听歌曲并仔细观察小鸭子的步态,学生模仿在台上进行表演,使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学会歌曲。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运用多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科学合理的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改变以前音乐课枯燥乏味的概念,让学生把音乐当成爱好,学会享受音乐。
三、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音乐教育是情感的体验和形象思维作为审美的主要途径,是音乐艺术实践的实践过程。学生的参与是重要条件,因为每个人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和反应,是别人无法取代的,所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种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是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教师应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单独表演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通过音乐艺术表演的过程,积极主动的投入大量情感状态,得到了印象深刻而真实的美感体验,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并且一定会成为学生难忘的人生经历。
结束语
总之,音乐是抽象的艺术,因为不同的人对相同的音乐,感受必然会是不一样的。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音乐教育中,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音乐教育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兴趣爱好为动力,发挥音乐的独特魅力。有助于树立学生美好情操和健全人格,达到以美育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肖川《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M]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