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论数学课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论数学课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作 者:王延兑 (山东省临沂市临港经济开发区壮岗小学 276000)

教学反思,是针对已经发生的“教学事件”的回头观看和追溯。由于课堂教学情境是复杂和不确定的,每一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教学充满了智慧和挑战。教师在作完一节课后,对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回顾和反思,将经验和教训写成备忘录,作为完善教案、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依据,弥补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的教学水平,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来提高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了教学实践就一定能提高教学水平。有的人教了一辈子书,水平还是老样子。原因就在于缺少教学研究分析,缺少反思总结。教师只有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行为进行研究、反思,才能够了解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有什么意义,体现了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何影响。同样,教师只有通过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探寻,才有可能了解学生到底在做什么,想什么,他们到底学到了什么,这种学习对他们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反思是新课改的要求,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提高理论素养、业务素养;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开阔视野,博采众长;还可改变教师的生活方式,增强教师的自尊和自信。
教师该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1.激发意识,提升自我
由于教学工作个体性的特点,有的教师由于长期忙于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很少吸收外界教学改革的信息,这种封闭状态容易造成教学思想老化、僵化。同时往往使一部分教师陷于经验不足而缺乏教学反思意识,常常在教育教学下感到力不从心,惶恐不安。因此激发教师的反思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教师具有反思意识,才能使教师敢于怀疑自己在一节课的某个方面、某个环节设计不合理、组织不严密、点拨不到位。教师要进行反观自照,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向高层次迈进,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所以,一个教师只有开放胸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才能激发自己的教学反思意识,提升自我。
2.勇于实践,深化内涵
每次的教学反思都是对教学情况的分析,是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需要认真思索,细心搜索每一个教学环节,从而在分析之后确定改进措施。
3.注重策略,培养技能
为了使反思有效,必须要注重反思策略,即反思时运用的一些方法、技术。
4.加强互动,提升效果
学校开展沙龙式互动校本教研,以教师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广大教师展开平等、坦诚的心灵对话与思维碰撞,在各种观点的交流中,通过个人的反思领悟,达成共识,这样能有效的提升反思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主动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提出来,大家分析讨论、共同研究,寻找解决问题与困惑的方法,从而使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成为问题的发现者,解决问题的参与者、研究者,有效地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
5.新得体会,提升教学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思维学科,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与结构、思维方式与方法、数学思想与观念,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心得。而这些应该在每堂课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因而,我们的每一堂课就必须都实现有效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可谓是如鱼得水,但不可否认,一些教师的教学中,仍然是以老教材的思路要求学生,教育学生,学生仍然不是课堂的主人。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认真听数学”为“动手操作数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
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首先,不能把操作流于形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个操作活动。第二,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等方式,让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规律等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认识意义上的重演。让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部分地重新发现他们学习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探索求得解决的问题,应大胆地放,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闹,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课改以来,广大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合作学习的方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莲山课 件 >但有的合作学习只流于形式,把“合作”变成了“合坐”。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除了要认真进行分组、组内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职责等工作外,具体实施时应注意:一是合作交流应建立在学生认知需求和交流需求的基础上。二是合作交流应以一定的时间作保证,并在学生进行了较充分的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没有独立思考为基础的小组合作交流必然是低效的。三是合作交流并不仅仅是学生之间,也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因此学生不仅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要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的方式,二者没有优劣之分。教师在教学中要使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一定会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挥个体作用,又发挥群体效应,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