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新课改下小学数学的预设与生成的演绎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的预设与生成的演绎

作 者:张晓艳 (重庆开州临江镇中心小学 405400)


摘   要:本文针对新的课程标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结合教材目标,进行多维预设;开放课堂教学,灵活生成;课后及时评价,去伪存真等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预设与生成

面对新的课程标准,越来越关注小学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倡导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知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老师精心准备,打造高效课堂,协调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让学生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一、结合教材目标,多维预设
预设是教学的基础,课堂教学是一个有计划、有目标的活动,老师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理性的内容和时间安排,老师要解读课程标准,深度钻研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年龄特点来设计教案,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尽可能预计小学生课堂生成的可能性,在尊重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选择学生熟悉喜欢、感兴趣的事物来作为课堂素材,例如在学习有关“重复中的数学问题”时,有一道在语文、数学小组学生名单中,分辨重复名字,查找小组有多少人?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比较不感兴趣,我们就可以结合小学生喜欢小动物的方法来进行预设。
[师]: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每个同学请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来我们班里做客怎么样?
学生们显得很兴奋,纷纷说自己邀请小猫、小狗、海豚、小鸭、小鹿等等,老师将带有动物的卡片发到学生手中。这样每个学生的桌子上都有了许多小动物好朋友了。然后设定让这些小朋友去两个地方休息。
[师]:现在小朋友分别带着自己的朋友去游玩,会走的去草地游玩,会游泳的去池塘游玩,看谁分的快,分的准?
 小学生显得兴致勃勃,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世界中,愉快的分配着自己的好朋友们,这时就会有“小鸭子、鹅等有些小动物既会游泳又会走路”的精彩生成,顺利的达到我们的预设效果。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构建学习情境,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开放课堂教学,灵活生成
小学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积极而富有个性的动态过程。老师要创建民主、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无拘无束的思考,在愉悦中产生求知欲,无所顾忌的说出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自主的去发现问题,在小组中积极地去讨论和分析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课堂中,给每个学生参与和表达的机会,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得到发展,让学生引领课堂的高潮,老师引导课堂的大环节,做好学生的“导游”,让每个学生都能领略到数学的风光无限。例如在学习有关“倍数”时,首先提问学生的1到7的乘法口诀和一些口算题目,回答好的学生奖励小红花,提问结束后,让学生动手数一下自己得到的小红花,趁机给学生提出问题。
[师]:兵兵获得了4朵小红花,小亮获得了2朵小红花,他们两个的小红花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下,纷纷的讨论自己的观点,兵兵立刻就能反映出,他的是亮亮的2倍,同时也要鼓励亮亮不要气馁,争取下次更好。
[师]:同学们看一下你手中的小红花,和兵兵、亮亮的小红花又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达到了高潮,不仅对倍数关系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一半”的关系也有了深刻的认识,课堂的生成便水到渠成。
三、课后及时评价,去伪存真
高效的课堂不是单靠精心的预设,也不能完全放手学生的生成,他要求老师在成功演绎预设和生成的同时,更要注重总结提高,对每个学生的表现作出正确的评价,让学生在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及时纠正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良习惯。去掉对学生发展不利的方面,总结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在评价中,给学生讲解具体的思维方法,对比学生思维中的不足。在肯定学生进步的同时,加强学生能力的提高,这样才能长久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老师而言,对预设和生态资源的处理及时进行反馈、总结和改进,不断的优化我们的高效课堂。
总之,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今天,不断的结合教材和学生需求,扬长避短,在实践中探索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用发展的眼光使预设与动态生成相得益彰,让老师和学生的课堂更加和谐,在课改中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
张晓艳  女  出生年月日:1971年7月,籍贯:重庆开州 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