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时政新闻作为国内外政治热点事件,有着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新闻意义,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阶段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将时政要闻融入政治知识中,极大的提升了教学实效性与丰富性。本文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分析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融入时政新闻的必要性,并提出具体应用策略。
关键词:时政新闻;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应用
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是高中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原则,也是素质教育理念所倡导的政治课程改革目标,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并非简单的讲授课本理论知识,还应当从社会实际、热点出发,捕捉焦点新闻,对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时政新闻的融入,有效丰富了思政教材的知识面,对于弥补教材的滞后性、保持思政课程的科学性有着重要意义。
一、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融入时政新闻的必要性
由于高中思政课程本身是一门实践性、社会性较强的科目,随着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行,教学中更加突出教学实效性的原则[1],学科特点使得其教学有着更加特殊的要求,需要与国内外社会实际相结合。而在传统的思政教学中,教材的滞后性与限制性特点,使得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缺乏课堂活力与激情,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时政新闻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1.内容选择
由于时政新闻有着较强的时效性特点,内容相对繁多,而高中学生的学习时间相对有限,因此,合理选择、分析与处理热点内容就更加应当注重知识性、系统性与科学性。教师可针对课程内容整合相关新闻事件,也可由学生自主通过人民日报、新华网以及微博等多种形势积累时政资料[2],不断进行扩充,
2.应用形式
在高中思政课程中时政要闻的应用形式主要包括时事评述、新闻发布以及热点专题等多种形式,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可在不同年级采用不同侧重的教学手段。
①高一年级——新闻发布形式
在思政课程前约5分钟作用,组织学生以新闻发布的形式,对今日国内外大事件进行播放和阐述,或选择近期感兴趣的特点话题展开探讨,有学生轮流负责主持,同时对热点事件展开话题讨论。
②高二年级——综合评述形式
由于高二年级在期末会有会考,因此,在对热点事件开展话题评述时,需结合课程知识点,关键在于原理应用的精准性,这一环节需要教师做好指导,要求学生对新闻分析透彻、条理清晰,提升对思政知识的综合性应用。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可采用辩论的形式通过政治知识的角度展开比赛[3],教师发挥指导和评价作用,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
③高三年级——专题讲座形式
高三年级的备考压力较大,教师可将近期新闻进行综合串联,在问题设计时,需模仿高考形式开展,要求学生从以下方面对事件作出分析:新闻选材是否及时、设计是否合理、答题是否全面规范,通过系统化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避免了学生只背书、不思考的情况,通过学生们的分组讨论,能够推动各个层次学生的水平提升。例如在人教版《走进国际社会》一课中,教师可通过利比亚问题为教学背景,通过分析"多国针对利比亚所采取的军事行动"展开探讨,并基于此分析出国家共同利益方面的知识,明确当今社会中霸权主义的体现,同时根据我国所采取的"弃权票"措施,了解我国和平发展的外交方针。
3.培养学生的综合利用能力
高中思政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利用时政要闻来构建知识应用的思维方式,这对于掌握课程知识点、提升学习效率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课中,教师可通过列举政府在人大会议中该所提出的政府工作报告,具体分析民主政治的体现,并基于此分析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权组织形式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4]。另外,学生也可结合当下比较流行的《依法治国》系列专题片,对政府权力组成、监督方式等方面开展研究,分析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实现课本知识的综合性运用。
4.突出学生主体性认识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是引导者角色,教师需要发挥指导作用,而非权威和命令,例如在《经济全球化》一课中,学生关于国际组织G20、金砖国家会议等当下热点新闻,教师不可简单作答或忽视,而是需要针对性展开看细化讲解,从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如G20成员国情况、每年会议的举办地点、会议的宗旨等,做好区域性不同组织的区分,实现知识的良好运用。
结束语
时政新闻的融入,有效丰富了高中思政教材的知识面,对于弥补教材的滞后性、保持思政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模.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意义及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06):101-102.
[2]薛井宜.充分发挥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作用[J].求知导刊,2014,12(05):107-108.
[3]张兆芳.浅谈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用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2015,16(08):49-50.
[4]宋佐歆.浅谈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5):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