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空椅技术在中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空椅技术在中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作 者:张 荣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子午中学 710109)

摘   要:空椅技术是格式塔流派(又称完形心理学派)常用的一种技术,是使来访者的内射外显的方式之一。它的本质是一种角色扮演。它的实质是自己和“他人”之间对话,进而尝试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然后去理解别人。
关键词:空椅;对话;体验

空椅技术是运用两张椅子,要求来访者先坐在其中一张椅子上,扮演内心冲突情境的一方,然后再换坐到另一张椅子上,扮演内心冲突情境的另一方。
通过这种方法,可使来访者充分地体验冲突,协助来访者去接触他们潜藏深处的情感,以及连他们自己都可能否定的一面,借此将情感外显并充分体验,而非仅止于讨论。空椅技术的实质是自己和“他人”之间对话,进而尝试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然后去理解别人。
笔者所教授的年龄阶段是初中生,一方面,这个阶段是价值观、人生观开始形成时期;另一方面,这个阶段又是生理迅速成熟,而心理发展跟不上生理发育的时期,这种心理上成长的“危机”表现在人际交往上的矛盾和冲突,一方面容易发生人际交往困扰,如自我封闭、敌意、不合群;另一方面又喜欢结交朋友,注重友谊,因此,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应从协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获得有效的人际沟通技能开始。
笔者在咨询过程中发现,人际交往困难的学生大多自我为中心,不能或无法去体谅、理解或者宽容别人,因此与人交往困难,自己内心痛苦,却找不到原因。此时,运用空椅技术,让“自己”和“他人”之间展开对话,让来访者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自己去领悟,找到人际交往困难的原因。
笔者以一例案例为例:一名初二学生小飞来咨询室求助,自述“后娘对他不好,老是训斥他,为此很苦恼”经过抽丝拨茧得知:父亲在外打工,每天早出晚归,父子之间虽然交流机会不多。但是还算是融洽,与后娘见面机会较多,但是几乎没有交流,后娘是同村丧夫后和父亲结婚,性格温和,话不多,平时相安无事,只是在“我”剩饭的时候才训斥我,通过和继母的交流和同学的沟通,事件慢慢清晰:小飞四岁父母离婚,十二岁父亲再婚,由于奶奶不喜欢继母,老挑继母不是,加之小飞看到故事书、媒体经常报道继母如何虐待继子女,他对继母来到家里有所抵触,考虑到爸爸一个人辛苦,也不说什么,心想有奶奶照顾,自己慢慢长成小伙子了,后娘也不会把他怎么样,便对继母不理不睬,每周末,继母会把他的衣服都洗了,每次放学回家,继母把饭已经放在饭桌上了,考虑孩子在长身体,就用大碗,小飞饭量小吃不完,继母就会说上几句,他听了自然会不高兴, 但是他和继母不说话,更未给继母解释过,时间久了,他从最初的不喜欢继母发展到厌恶,无奈每天要回去吃饭,为此很苦恼。(所选案例已经当事人同意)
在咨询室里,笔者运用空椅技术,经过两次咨询,小飞首先从称呼上做了改变,从“后娘”变成“阿姨”了,并能体会到继母对他的关照了,感觉阿姨没有媒体上说的那么凶狠,每天做饭照顾他很辛苦,自己没吃完饭阿姨有委屈也是自然的,自己应该和阿姨及时沟通。
空椅技术改变的不仅是小飞的认知,更重要的是通过体验,让小飞能够亲自体验继母被误解、被冷落之后的感受,进而对继母有了新的了解,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了,这样的效果,并非说教以及别的咨询技术所能达到的直观效果。
人际关系的困惑,在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中,所占比例较大,笔者也尝试了许多咨询技术,通过多年的实践发现,在所用的咨询技术中,空椅技术对于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效果比较明显,所花费时间较少,最突出的优势是来访者能够直接体验冲突,在体验中去感受冲突,进而改变自己之前不合理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