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对计算机教学也提出了新的任务与要求,强调在授课中,不仅要注重丰富理论知识的讲解,还要将社会发展视为重要目标,采用更新颖、完善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学生也只有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才能够紧跟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
关键词:初中计算机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探究
前言
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背景下,初中计算机教学要想全面适应变化需求,就必须要重视革新发展,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引导其掌握更多新颖的创新技能,以此来全面适应社会变革需求,也推动初中计算机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进步奠定良好基础。
一、更新教育理念,科学利用教材
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推行背景下,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重视,要求其在授课中,不应一味的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来传授理论知识,而要即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创新探究来获取知识,丰富自己。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自身引导作用的发挥,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充分尊重、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探究问题,全面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另外,各项计算机教学活动虽然要紧紧围绕教材内容来设计,但也不能对其内容进行按部就班,要重视教材知识与实际问题的有机整合,以此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学生学习、掌握起来也会比较容易轻松。对于一些重难点内容的讲解,要积极引用实际案例,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这样在加深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也有助于学生思考、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在实际授课中,教师还要采用不同方式策略来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挖掘出来,衔接好新旧知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1]。
二、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加强创新培养
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在培养、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上有着重要作用,可以将学生的创新潜能最大化的开发出来,所以,教师应采用更灵活的教学策略来营造轻松、有趣且生活的课堂教学氛围[2]。
比如:在授课前,教师可以将授课内容编排成小视频或者是小游戏,以此来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吸引更多学生全面展开想像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探究中。同时,在实际授课中,教师应善于以朋友、合作者等平等身份来与学生共同探究相关知识,特别是在面对一些教学重难点时,并善于从不同思维角度来带领学生进行深入探究,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探究欲望的激发,也能够真正营造出轻松、快乐且平等的学习氛围,以此来确保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也让学生在举一反三中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三、优化教学方法,强化思维训练
首先,在创新教学方法上。要想使得学生的创新潜能可以得到全面挖掘与发挥,出了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氛围营造外,还应重视教学方法的灵活、创新运用,引导学生积累更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一方面,应注重启发式诱导学习的完善应用,积极采用提问的方式来将各个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明确学习探究方向与目标,全身心投入到探究讨论中,在此基础上获得的授课效果要远远高于教师的单纯讲解,且学生在自主思考中也能够适当的开展延伸探究,为其创新能力的拓展提供有利条件[3]。
比如:在讲解图片处理的相关内容时,就可以先为学生展示几张设计好的精美海报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在学生充满好奇心,跃跃欲试的时候,再引导学生利用相关知识技能来将自己的思维想像真实的呈现出来,这样在发挥、拓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能够让其获得相应的成就感,从而对计算机学习有更浓厚的兴趣与信心。
其次,对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来讲。为了让学生能够从不同层面去考虑、解决各种问题,促进其综合学习、应用能力的不断提升,教师应结合具体情况,针对不同层出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开展逆向、顺向,以及多项思维的培养,以此来引导学生更创新、深入的思考解决问题。
比如:某位教师在讲解计算机系统目录操作的相关内容时,就通过拷贝的方式,将已经建立好的文件档放入到隐含的目录当中,让学生去寻找文件小事的原因,有的学生认为文件名字一定被修改了,或者是将文件删除了,也有的学生认为该文件被设置了隐含属性等等,面对学生这些不同意见,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思维角度来做出解析,最终探析出文件消失的原因。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范围不仅能量得到进一步拓展,其发散性思维也能够得到更好的培养与锻炼,为其今后的计算机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计算机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打牢基础,为其今后的学习提供有力保障,为此,其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积极引进更新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手段,探索、尝试更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此来不断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其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乔卫东.浅谈在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大观周刊,2013,(11):198-198.
[2] 陆晓维.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析[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4):161-161.
[3] 迪力努尔·阿布都西库尔.简析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外交流,2016,(2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