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如何在解决问题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在解决问题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 者:吴 迪 王品杰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中心小学 236800)


摘   要:解决问题是很多小学生都感觉较难解答的问题,数学教师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既要学生学到知识,又要培养、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小学;解决问题;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在数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很多小学生对解决问题感到非常盲目,练习很多遍还是感到无从下手。但是学生每次都是一讲就明白,下次遇到还是不会自我分析,也就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实,解决问题考察的是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没有突出能力的培养,只是在题海中打转,学生的解题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因此,数学教师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既要学生学到知识,又要培养、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在解决问题解答中,要完成两个转化,一是把题目中描述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二是把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成数学表达式;只有让学生用心去思考,不要千篇一律地去套公式。因此,在解题中要克服“重计算、轻思考”的倾向,学会题目之间的分析、比较,真正提高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小学解决问题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提倡发散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思维灵活、发散,才能在解题时有更广的思路、更多更好的解题方法。因此,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数学老师一定要启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分析问题,提倡学生一题多解,不要把答案刻板化和固定化。比如,在分析解决问题,苹果五元一斤,桃子的价格是苹果的两倍少3元。在看到以上的已知条件,教师可以启迪学生,你可以根据已知条件提出哪些问题?并如何进行解答?除了最简单的可以计算桃子多少钱一斤,同学们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鼓励学生用立体的眼光去观察问题、多方面的思维去解答问题。
(二)注重快速准确,培养敏捷性思维
思维具有不同的特性,敏捷性指的是在速度和准确度上能够做出有效的判断,在数学中思维敏捷能够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正确、合理地应用各项公式和法则,找到最合适的解题思路,使得运算解答过程又快又准。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一定要强化技能训练,每天坚持适量的计算和题目练习,让学生熟记常用的运算数据和基本的定律、法则等。或者,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速算比赛,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判断力。
(三)学会举一反三,培养创造性思维
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犯的错误都是只会解当下的题目,并没有对这一类的问题形成深刻的认识,学习过于死板,没有形成归纳问题的策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比如,通过例题一:长方形的周长18厘米,长与宽的比值为5:4,要求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很多同学容易出现的错误是直接按照5:4的比例分配后的周长数值,就认为是长方形的长和宽,没有意识到长方形的周长包括两个长、两个宽。老师指导学生明白这个比例和数值之间的关系后,再看例题二:长方形的长、宽、高之比为5:4:2,并且长方体的总棱长为44厘米,要求计算长方体的体积。通过上一个长方形的例题,学生对比例和数值的思维已经被激活,可以通过类比,寻得正确的解题方案。
二、通过小学解决问题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有目的地把发展学生思维贯穿于解决问题教学的过程中
1.重视简单解决问题的教学
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从简单题开始的,要想学会更复杂的解决问题,首先要打好简单题这个基础。很多同学在最开始的时候,没有培养好解题能力,上升到以后的复合型解决问题就更加无能为力了。
2.要抓好由简单题向复杂题的过渡
在初次接触复杂问题时,教师一定要做好过渡。要让学生明白,复杂题也是在简单题的基础上进行的,面对复合型解决问题,要指导学生试着把它分解成两个或多个简单题,然后逐个突破,一定要耐心分析题目中表达的已知与未知的关系。
3.搞好典型解决问题
每一类解决问题都会有一个典型的题型,在讲解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下大力气抓好典型题的教学,把典型题目的关系结构、数量表达方式给学生讲透,让学生吃透,也能够提高学生类比、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加强小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1.巧设铺垫,激发学生的思维
很多小学生之所以反感解决问题,主要是因为题目中有太多的描述和隐藏的数量关系,学生分析起来会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数学老师可以设置问题的铺垫,引导学生一层层把问题情境中隐藏的数学关系寻找出来,化难为易,扫除学生的思维障碍,也激发了学生的解题兴趣。
2.设计提问,引导学生思维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手段,在数学教学中尤为重要,如果教师一股脑的把自己的解题思路告知学生,学生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对问题仍然是一知半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并且问题一定要有启发性。
比如,水果店里有4盒苹果,每盒6个,已经卖出了20个,问还剩多少个苹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逐步提问,首先想一下:店里一共有多少个苹果?怎么计算的?然后再提问学生,现在卖出了20个,问还剩几个?该如何计算?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带领学生一起从问题入手,分析了题目中已知的数量关系,并且通过一步步的分析找到最终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3.动手操作,理解数量关系
儿童的思维是由动作思维、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如果一下子让学生进行数字之间的抽象运算,很多学生的思维水平难以达到要求。因此,要解决数学逻辑抽象性和学生形象思维之间的矛盾,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通过具体的操作,把题目中表达的数量关系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努力获得知识,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乐趣。
(三)加强课后辅导,发展和提升思维能力
数学的学习抽象性太强,因此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一定要加强练习和辅导。因此,老师每讲授完一个新的知识点,一定要注意在课后加强对学生的辅导。看看学生在学习的知识点上哪个环节还比较薄弱,哪些步骤是同学们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及时查缺补漏,加强这些弱势的填补。同时,加强对学生作业的辅导,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用多种思路解答问题。但是一定要杜绝学生之间的相互抄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面对有困难的同学帮助其一起分析问题,通过个别辅导帮助共同克服困难。
总之,数学是一门培养、训练思维能力的基础课程,尤其是解决问题对思维能力的启发更为重要,数学教师应该不断探索、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突破传统的刻板灌输方法,积极开展思维训练,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学军.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学周刊.理论与实践,2014,6
[2]黄集燕.应用题教学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4,4
[3]张东香.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