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初中生物理兴趣的培养心得

初中生物理兴趣的培养心得

作 者:刘 林 (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致远学校 620360)

摘   要:学习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物理学科作为初中阶段的主要学科,积极培养初中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具有一定的重要性。本文按照教学三过程,即课前、课上和课中,阐述和分析了不同过程培养初中生学习兴趣的策略和方法,旨在为我国一线初中物理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供指导作用。
关键词:物理;兴趣;初中生

一、课前培养学生兴趣的培养心得
课前学生虽是预习的主体,但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预习是事半功倍的办法,但关键是预习的方法——教师应该根据本堂课的内容布置有针对性的预习作业,而且作业一定不能只是看看书面文字和图片讲解,而应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相对应的简单实验,物理是一门来自生活的学科,学生做完这些来源于生活的小实验必定会感到好奇,便会自发地想找到答案,这时才让他们预习书面文字,他们就会有针对性目的性阅读,然后自己消化了解。比如学光的折射时可以叫学生观察装水的玻璃杯中的勺子,提醒他们注意勺子的偏折方向,让他们对这种生活中的平常现象产生好奇,怀着好奇心才能让他们对书本知识感兴趣,进而产生求知欲,让他们主动钻研书本知识,进行课前自主预习。这样才是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课前培养对本堂课知识的兴趣,这样也才凸显老师的引导在学生作为课前预习的主体上发挥的作用,学生有兴趣了,课堂教学才能高效。
二、课上培养学生兴趣的培养心得
课堂上,必须认清楚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老师只是起护航作用。
首先,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不要自视清高,而应和学生平等相处,这样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从而带动学生的思维活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我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也有犯错的时候,而全班的同学都在开动自己的脑筋认真听讲,也会容易发现我的错误。但这时如果老师自视清高,面对学生的纠正感到难堪气愤而不愿承认或态度不好就会造成学生以后不敢勇于发言,更有甚会使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下降,使学生对本学科有厌烦心理。如果老师心平气和地接受学生的纠错并且鼓励其积极思考,不仅会融洽师生关系,还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更有积极性,对本学科产生更大的兴趣,达到更好的效果。
再者,新型的教学方法不仅体现在师生关系上,更体现在教学方式上。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减少一味的讲课,而增加动手性实验,让物理课堂生活化。
例如,学生课前通过观察预习了光的折射,课堂上我就可以提供器材让他们完成课本实验,像小碗底部放硬币,最初看不见,倒水到一定深度就能在同一角度观察到硬币,这些是最简单平常的实验,但我只提供器材,其他的都交给学生去完成。我女儿回家就经常跟我抱怨在学校上课做实验,老师怕弄坏器材,怕耽误上课时间从不让他们动手实验,只是自己示范让学生们在下面干巴巴的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动手做了,才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我很欣赏这种方法,让学生动手做,即使耽误更多的上课时间,但动手在他们脑中留下的印象比不动手更深刻,便能节省学生在课下的时间,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其他的,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对于在课上无法完成的困难或危险实验,教师也应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互联网向学生展示这些实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学生对其广泛性多变性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对课堂原本死板枯燥的教学重新产生极大的兴趣,有利于课堂教学。
总之,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护航作用下,保障学生在课前的好奇心的基础上不减对本堂课的兴趣,学生兴趣浓厚了,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主体作用,才能实现更高效的教学。
三、课后培养学生兴趣的培养心得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是老生常谈的事,一旦做得好对学习大有裨益,但这类软性作业大多靠学生自觉,所以有部分学生不能通过其提升成绩。在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后复习中,如果老师站在远远观望的视角上,学生是不可能获益的,但如果老师像之前提到的一样和学生打成一片,融入学生的生活,减少看课本知识点这样相当于没布置的复习作业,而提醒学生留意生活点滴,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联想到所学物理知识,这才是有效的复习。比如看到飞机翅膀想到流体压强,看到爸爸的近视眼镜就想到凹透镜发散光源,看到奶奶的老花镜就想到凸透镜汇聚光源等一系列知识。
这样观察生活复习知识的办法很好的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自己在生活中就会有意识的让我女儿观察生活点滴,比如她游泳时看到水浅就跳下去结果她踩不到底,这时我会和她简单介绍光的折射,晚上看到自行车尾部发出红光的灯我会跟她讲全反射棱镜,这样一天天的我女儿也养成看到一种现象就能关注细节,仔细探究原理的习惯,我相信养成这样的习惯对她以后的学习生活会有很大帮助。这样,老师在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从观望到陪伴的转变才能让学生在课后复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对物理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达到更高效的教学。
值得一提的是,我虽然一直在强调“物理是一门来自于生活的学科”,但来自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让学生过分注意生活会让他们习惯答题时全靠生活经验,想当然的答题。比如重叠粗糙物体判断相对运动的问题,学生会在脑中想一下觉得这个物体不会动,或者那个物体不会动。虽然物理来自于生活,但它也是一门由缜密思考精确计算才能得出结论的。让学生观察生活是让他们养成乐于思考的习惯而不是让他们主观臆测答案原理,做题时的确需要回归生活创设情境但要摒弃毫无根据的所谓生活经验,通过分析作图计算得出最终结论。所以教师需要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明确界限,这样才能让他们收获更好的学习效果。
从课前到课上再到课后,学生一直都是主体,老师只是起辅助作用,老师的辅助作用只是让作为主体的学生产生对物理学习浓厚的兴趣,并保证这种兴趣持续到学习的最后,就能让学生获得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