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上下五千年积淀了多种文学形式的作品,展现了不同时期的文学素养。小学语文教材取自其精髓,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体裁各异。本文从内生性“童心”语文架起学生人文素养养成的桥梁,多种文学形式促进“童心”语文学生人文素养的内生,多种教学方法成就学生人文素养的内生积淀这三个方面阐述了“童心”语文中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以及教材中多种文学形式和多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积极影响作用。
关键词:内生性“童心”语文;文学素养
何为“童心”?淳朴、积极、稚嫩、不带有杂质的心灵。而“童心”语文就是建构在不带任何杂质的儿童心灵之上,在尊重儿童本心发展的基础上创设的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梯度教学。何为“内生性”童心教学?在这里,它特指的是一种动态发展中的语文学科,它不是固态的,呆板的,没有生命力的。“童心”语文的教材是蕴含浓厚的文学底蕴的,教师要积极创新,努力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平台,引导学生品味文本中的文学底蕴,从而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内生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文学素养。这是一个持续发展中的过程,是一个由外显、可视性教材平台——动态师生互动童心语文教学课堂——积累式学生人文素养积淀——学生个性化人文素养外显展示的有效的、可循环的、生成积淀的过程。作为小学语文教育者,我们应致力于引导学生通过品悟教材文本中人文素养的魅力,引导学生体会文学艺术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在童心语文课程中内生出具有个性化的人文素养。
一、内生性“童心”语文架起学生人文素养养成的桥梁
从表面看来,任何教学都在以不同的形式传播着文化,童心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我们常说的“教书匠”,只是简单地将书中的内容读给学生听,硬性地灌输到学生脑海。这个过程就没有任何的人文内涵,教者只是将知识作为一种物态化的符号,具体的图像或者是浅显的行为,告知给孩子,那么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得不到培养。我们这里谈的人文素养应该是一种隐性的,深层的,富有内涵的语言等形式,它是人们了解世界后富有个性化的,人文性的价值取向和情感信仰。对个体的人格发展具有深远绵长的影响。而我们有的教学恰恰忽略的就是这种内在的、有意义的人文追求,它热衷于文化表层的符号、技艺、形式的精致和完善,而缺乏扎根于心灵深处的那种喁喁眷注。童心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其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教材中的文本素材深刻的体会其间的丰富情感以及意义,内生出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自己个性化的人文素养。可以说童心语文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桥梁。
二、多种文学形式促进童心语文学生人文素养的内生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文起源的最根本原因,从劳动到文艺的诞生,曾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千百年来,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断在发展中继承和革新。而与之形成的人文内涵也在它所处的时代中各显风采。纵观苏教版小学语文的教材,我们发现小学语文教材选材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从教材内容来看,所选课文不仅题材广泛,富有现代意识,而且内容也很贴近儿童的生活,有利地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实践中,认识了自然。这些文本有的描绘了美丽的祖国风光;有的旨在引导孩子懂得刻苦努力好好学习是成材的根本;有的通过文本展现了真挚感情的亲情;有的对孩子进行了益智教育;有的则反映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等。小学语文的体裁形式也很多样,有语言高度凝练、以理入诗、以禅入诗、以文为诗、诗画一律的诗歌。如送别的诗:王维的《渭城曲》、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赠汪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这些诗虽都为送别诗,但是却各有不同之处:有的是以美酒相送,有的是以话语相送,有的是以歌声相送,还有的是以目光相送,但是归根结底是以情相送,不同的送别道不尽别样的情。在诗歌的品悟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了提升。除了诗歌,小学语文还有表现对超能力的崇拜、斗争及对理想追求的神话;有通达事理、言简意赅的成语故事;有结构简单,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寓言故事;有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散文,有篇幅较短,情节单纯,结构紧凑的独幕剧等。多种文学形式,进一步促进了童心语文中的学生人文素养的习得。
三、多种教学方法成就学生人文素养的内生积淀
汉语文化形象丰赡,情趣盎然,神韵饱满,意义遥深,具有极为独特的人文品格。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需在教学中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使知识、精神内化,构筑起丰富的人文心理结构。在教学中,教者应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在循序渐进中,指引孩子们不断地吸取文化的精华,体悟作品中的各种人文感情,从而达到人格的提炼。现今,有许多教学方法。有生动的情境阅读法,有较为传统的讲授法,有灵活的对话法,有严谨的实践法,有借助电子、网络的电教法,有探索论证式的研究法,辅导式的自学法,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自成一体的教学方法,如:于漪的情感教学法,蔡澄清的点拨教学法,李吉林情境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奥斯本的创新教学法等。可是不管有多少教学方法,也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方法,他们都是着力于培养学生内在的人文素养的,可以说多种教学方法,成就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内在积淀。
文化其实是一个渗透的过程,从远古的劳动者无意识的文化创造到今天多元的文化格局,中国上下五千年,在各具特色的时代背景中,孕育了众多或淡雅或凝重,或悲壮或潇洒,或迤逦或瘦峻的不同特点的文学作品,人们的审美心态也在时代的变迁中,各有特点。徜徉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发现中国文学中的美在各个时代都突显着各自的特质,审美心态也各不一样,或崇生命意识、重心理内省,或尚巨丽、求变异,或多态并行,或范式标准……形成了一部源远流长的文学美学史。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文学素养的培养是及其重要的。童心语文文化素养的培育要扎实地落实到学生日常的每一堂语文课,充分调动已知的生活经验,通过各种角度,各种方式的教学实践,切实挖掘教材中文本的内涵,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用心走进文本,从而感悟中国文学的凝练,体会其间的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