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为各行各业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舆情也成为重要的反映社会舆论阵地。对高校来说,网络舆情以网络为载体,传播速度及影响面不可估量,高校作为思想前沿阵地,在参与过程中发挥这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网络舆情对高校影响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对对策,以期引导积极正确传播方向,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我国的互联网产业起步虽晚,但发展迅猛,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庞大的市场,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网络用户群体,其中大学生作为这个群体中的中坚力量,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发生、推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高校网络舆情也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高校网络舆情对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影响
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通过网友对事件的态度、情感、意见及观点的表述,在传播与互动的过程中对现实生活产生一定影响。高校网络舆情一般是跟高校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件,学生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对事件的发生进行主观评价,是学生思想动态的一种体现。
(一)高校网络舆情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影响
高校网络舆情是高校学生思想动态的直接反应,涉及的热点方方面面,从某种意义可以说网络舆情是高校大学生思想变化的“晴雨表”。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上,密切关注高校网络舆情,了解高校网络舆情动态,可以及时了解高校学生的所思所想,对事件的看法,并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变化,在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可以有的放矢,根据网络反映的点点滴滴,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向进行调整,可以提高高校思想教育的实效性,真正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二)高校网络舆情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消极影响
网络具有开放性、隐匿性等特点,网络中大学生可以摆脱现实道德束缚,将网络平台作为个人发泄地,将一些平时违背道德观点甚至违背法律底线的言论进行宣扬,由于网络的隐匿性造成这种言论不能及时得到管控,很可能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同时由于网络舆情的多元化,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网络平台,对网络舆情进行炒作,一些错误乃至违反法律甚至反动的思想言论乘虚而入,对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进行错误导向,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巨大难题。
二、高校网络舆情视角下思想政治工作对策
(一)强化舆论信息收集工作,建立网络舆情应急预案
对于高校的网络舆论,要做到及时收集,密切关注,对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问题苗头,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引导、解决,做到防患于未然。一方面要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信息收集能力,建立起学生层面及学校层面的信息收集体系,在发生重大事件及特殊敏感时期,对重点人群进行关注;另一方面要在发生突发事件后,及时启动事件应急预案,做好事件的调查公示工作,防止由于不良信息的传播导致事态恶化。
(二)加强思想教育舆论输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基调
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网络舆情,一方面制止不良信息的传播,所谓“堵”,一方面要积极宣扬正确思想,所谓“疏”,要在网络平台上建立高校网络平台,以科学的、积极的信息充填网络阵地,以营造具有高校思想性、文化性及知识性为主的校园网站,对各种思想论调及国家政策及时进行传播,增强与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的互动,做到授业解惑,回答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提出的问题甚至是质疑,通过高校在网络平台上建立的网站及各种平台,弘扬高校精神、传播先进文化。
(三)建立高校网络监督队伍,及时发现制止不良舆论
高校网络监督队伍的建立不仅可以发现高校当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及时发现、过滤高校网络信息,营造良好上网氛围。首先要建立起高校的网络监督队伍,对于一线网络监督员,包括高校贴吧、微博、论坛等,负责集中对高校学生的信息发布进行监督,对不良信息及时发现、纠正;其次要在大学生中间运用新媒体开展教育工作,学生辅导员可以通过微信、QQ等通讯手段对学生的进行引导工作;最后要建立学生骨干监督队伍,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骨干作为高校网络舆论的引导员,实现学生内部的良性循环。
(四)网络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切实解决学生实际困难
网络平台是高校学生发表观点,反映问题的重要渠道,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提高学业、进行人际交往、咨询问题等,因此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中,就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思学生所思,想学生所想,以学生的角度关注他们关注的问题,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在思想、生活、交际、爱情、理想、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对困难学生进行重点帮助,包括经济帮助、学业帮助及思想引导,通过这些工作,才能增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说服力,提高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
结束语
高校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主人,是未来发展的生力军,因此高校要提高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力度、实践力度,为培养具有责任感、使命感、道德感的大学生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甘忠涛. 大学生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J]. 学理论, 2012(19):274-275.
[2]甘忠涛. 大学生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J]. 学理论, 2012(19):274-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