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就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方向。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深入地学习,完成由“知”到“识”的过程成为新课改中着重需要解决的问题。最新的苏教版教材精心选取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实际的素材,以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呈现、编排的“探索规律”这部分内容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路径。它所提供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促使学生主动完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能力、发展思维。
关键词:主动参与;学习方式;探究
一、在活动情境中萌发探究问题
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果,最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来自于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情境。根据教学内容所设置的活动情境是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具体化,能引发学生展开数学思考,并主动地发现和提出问题。
苏教版第11册“和与积的奇偶性”一课:
【片段1】
(一)结合学生的学号所表示的数,回顾奇数和偶数的特点
活动:(1)请学号表示的数是奇数的同学起立!(2)请学号表示的数是偶数的同学举出左手!
回顾奇数和偶数的特点并小结:根据是不是2的倍数,可以把自然数分为奇数和偶数。
(二)由两个自然数相加,引出多个自然数相加,判断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师:如果把你和同桌的学号所表示的数相加,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呢?
生:算,随后交流。
师生讨论得出:两个自然数相加的和有时候是奇数,有时候是偶数。
师追问:如果把全班49个同学的学号所表示的数相加——1+2+3+……+49,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呢?
生(一片寂静)
师:看来大家觉得这个问题有点复杂,建议前后4个同学一起想办法解决,这时候大部分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
现场组织比赛任意选四位同学的学号,老师和同学比一比谁先算出得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为了公平,老师口算;学生可以用计算器或者列竖式计算。
一名学生做裁判,裁判根据计算器得数判断算的又对又快的一方赢。
比赛结束,老师获胜。
学生发出疑问:老师为什么这么快就能判断,里面可能藏着规律?
师:藏着什么规律呢?同学们想不想一起来探索?(揭题)
以上环节设计,大胆而巧妙。在课的开始运用学生熟悉的学号来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快速进入了学习状态。接着,又设计一个判断:“1+2+3+……+49”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随后采用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胜心理,由此对探索规律的需求油然而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需要的产生取决于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一般而言,,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情境都会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产生直接的学习兴趣。直接的学习兴趣总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以上的教学,在具体的比赛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成功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掌握了本课学习的线索,对后面教学的顺利展开奠定了有效的基础。
二、在动态演示中聚焦探究视点
新教材提倡开放式的教学,给学生更多思维的空间。但这个“开放”并不等同于简单的“放开”,探究也不是漫无目的地去研究。这就需要教师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设计教学,利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逐步聚焦思维探究视点,明确探究方向。
如苏教版第九册“钉子板上的多边形”一课,钉子板上多边形面积变化的规律和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及多边形内的钉子数有关,如何引到学生把目光聚焦到这上面?有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片段2】
师:这节课我们用这样的点子图来代替钉子板,瞧老师画的这个梯形,它的面积是多少?有什么办法知道?
生:面积计算公式、数格子
师:既然这是个钉子板上的多边形,会不会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呢?如果把这个梯形变大,你认为围到的钉子数也会怎样?
生:会增加。
师:(课件演示 )围到的钉子数多了,或者说“边上的钉子数”多了。还有哪儿的钉子数也变了?
生:“图形内部的钉子数”也在变大。
师:钉子板上的多边形的面积可能和什么有关?
生:边上的钉子数、内部的钉子数
师:学习数学不能只停留在感觉,这种感觉对不对,我们还需进一步探讨。 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游戏。
生:在点子图上画一个任意多边形,算出它的面积。选择几个学生,拿着画的多边形在实物投影上展出。
师:背对屏幕,通过询问学生所画的多边形内部的钉子数和边上的钉子数来猜多边形的面积。
师:游戏结束了,大家是不是有什么想说?
生1:老师是怎么猜出来的?
生2:老师真厉害!
生3:老师是不是根据确定的钉子数在计算?
猜想:面积很有可能和边上的、形内的钉子数有关。
师:到底有没有关系?会有怎样的关系?我们接着研究。
以上教学设计,教师首先通过直观图形的变化,让学生产生“多边形的面积可能和边上的钉子数、形内的钉子数有关”这一直觉;随后通过学生画、老师猜的神秘游戏,让学生强烈的体验中进一步感觉:“多边形的面积很可能和边上的钉子数、形内的钉子数有关”。如此巧妙地将学生思维的焦点逐步聚集到本课研究的两个关键要素上,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找准探究的切入点,直抵数学知识本质的核心。
三、在比较思辨中完善探究策略
经验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每个学生是独有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经验各不相同,对课上所学新知的内化也是有差异的,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经验是在不断交流和互动中建立的,为此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根据课堂现场,创设出宽松的研讨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比较思辨中来,引领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感悟、再思考、再感悟,从而逐步修正完善已有的学习策略。
如在教学“简单的周期”一课:
【片段3】
在学生观察了情境图后,教师出示问题: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可独立尝试解决,也可同桌讨论。)
生1:我是通过画一画知道第15盆是蓝花。
生2:我是通过列式计算出来的。15÷2=7(组)……1(盆)。
师:算式中的除数2表示什么意思?商7和余数1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3:除数2表示一个周期有两盆花,商7表示有这样的7个周期,余数1表示的是第8个周期的第一盆花,所以第15盆是蓝色的花。
师:说得真是太好了。列式计算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不过我们一定要知道算式中的每个数所表示的意义。
生4:我觉得这道题目太简单了。我不要列式,也不要画图就可以知道了。因为单数盆都是蓝花,双数盆都是红花,所以第15盆是蓝花。
师:你真会观察!这种方法真是又快又对。那么现在你能用这样的方法很快说出左起第17盏彩灯是什么颜色吗?
(学生面露难色)
师:你们还能像刚才那样直接说出结果吗?(学生困惑着摇头)
师: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5:因为刚才的盆花是2盆为一个周期,而彩灯要3盏为一个周期。
师:那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生6:用计算的方法最好。画图有的时候是很方便,但当数目较大时就很麻烦。而看单数还是双数一定要一个周期是2个物体的时候,如果一个周期是3或其它数就不行了。
师:是呀,有的方法有着特定的适用条件,我们应该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解决。
以上设计,在引导学生解决周期问题时,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多样化思维,运用画图、列举、推算、除法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尝试、交流等活动中,让学生逐步完善对解题方法的理解。在体会到除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灵活运用其他方法。在层层推进的交流和辨析中,学生的学习策略越来越丰满,思维也向更深入漫溯。
苏教版数学教材在编写“探索规律”这一内容时,通过呈现清晰的探究模式,引导学生合理选择学习方式,并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提供实实在在的启示,是其基本特色。为使这一特色得到进一步彰显,我们一方面深入分析学生在学习某个内容时已经具备的学习基础、经验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绘制出一张自主学习的地图,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逐步生成自主参与式的学习方式,课堂也在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