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如何让幼儿在想象中创造

浅谈如何让幼儿在想象中创造

作 者:殷 慧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机关第一幼儿园 251100)

摘   要:生活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晴空万里的空中,白云朵朵,漂浮的云彩一会像羊群,一会像树林,一会像笑脸……其实,这是我们依据不断变化的形象轮廓,想象出了不同的事物,这便是“借形想象”的雏形。而利用“借形想象”的教学模式,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幼儿在想象中创造,在创造中想象,将是幼儿美术教学的一种突破。
关键词:幼儿;想象;创造

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这位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怎么认识的。伊迪丝说:“是维拉小姐教的。”这位母亲表扬了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维拉小姐所在的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伊迪丝的想像力,因为她的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然而自从劳拉三世幼儿园教她识读了26个字母,伊迪丝便失去了这种能力。三个月后,劳拉三世幼儿园败诉!美国妈妈的做法,让我们看到了中美教育理念的差异,他们关注孩子的未来,我们关注孩子的现在。
“借形想像”中的平面添画法,是指让孩子通过在原来图形的基础上添一个或者几个图形的形式,让孩子的思维不再“具象”,达到培养孩子想像力的目的。例如,在圆形添画课例中,孩子可以们通过添画,想像出手表、太阳、娃娃笑脸、眼镜、盘子等20多种不同的事物,有的小朋友在“0”的前面和后面通过添加数字,形成了“2014”的样子,还有的小朋友添画出了“奥运五环”的图案,孩子们的想像力和创新力都有了很大的突破。这就是借“0”的形,通过平面添画的形式,进行的美术想像活动。在大班幼儿中,我们可以提升难度,在添画的基础上,再添画情境,例如,孩子添画出“奥运五环”后,以“奥运五环”为主线索,进行想像,通过再添加“奥运会”的情境,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想像力和创作力。
立体造型法是指通过为幼儿提供不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通过拉一拉、团一团等形式,变换成不同的形状,在此基础上进行想像的一种“立体借形想像”。首先,我们组织教师、家长为幼儿搜集易于造型的材料,例如铅丝、细铜丝、软铁丝、扭扭棒、金属线、胶皮线等,这些材料具有一定的柔软度,易于造型,并可以重复操作使用,便于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变化。例如,优秀教学活动,主题是《动物的魔法世界》。这是以大班下学期《幼儿创新智慧游戏课程》中《神奇的世界》活动内容为依据,结合了省编幼儿园教师用书中《科学放大镜》的主题目标,自主开发的以培养幼儿借形想像、创新思维、发散思维为主要目标的新课程。这次活动就是借助好玩易变的铜丝为载体,始终以“魔术的情境”贯穿,符合大班幼儿“喜欢问题情境”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调动了幼儿的多种感官,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在拉一拉、团一团、变一变的操作过程中,开展一系列的创新思维活动,让幼儿在“借形想像”的基础上,培养幼儿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本次活动分三个大部分:1.创设情境导入活动;2.认识铜丝,了解玩法;3.操作铜丝,创意思维。特别在第二大部分中,又分为三个层次:即随意变、按要求变、变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不论孩子如何变化铜丝,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铜丝,都会让孩子们想像出一种小动物的形象,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创新思维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这种“立体借形想像”是孩子们最为喜欢的一种教学形式。
“组合创新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一系列的组合,形成一种新的形象,让孩子们进行的一种想像。这种“借形想像”教学法,适合在中班下学期和大班幼儿中开展,要求孩子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做基础。例如,我们借助大班科学活动中《多变的图形》为载体,为幼儿提供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等,让幼儿自选其中的图形,进行组合,组合后的图形栩栩如生,例如运动的人、踢球的孩子、房子、花朵等等。另外,对于大班的孩子,我们还会鼓励他们进行情境添画,孩子们还会根据最后的图画,讲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除了“图形借形想像”外,我们还利用立体材料与其他材料组合的形式进行“借形想像”。例如在《动物的魔法世界》中的最后作品展示环节,就是把孩子们的铜丝造型,再粘贴羽毛、即时贴等材料让动物形象更加生动活泼。
幼儿是天生的艺术家,而模仿画、简笔画等教学形式,是别人已经“嚼过”的东西,这使孩子们失去了独立的视觉思考与体验审美心理意象的机会,而“借形想像”这种崭新的教学形式,让孩子们在看似“天马行空”的想像中,通过经验再现,大胆想像与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1]幼儿美术与创造性思维发展[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