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代小学在田径队训练过程中,无论是理论基础还是室外实践,都应
该注意不要将田径队训练的技巧以及其他内容带到课堂上,因此小学田径训练要有明确的定位。如何做到既能满足学生身体和心理的要求,也能符合国家的标准,都是目前棘手的问题。本文通过阐述小学田径队训练状况,对小学田径队运动员的心理训练进行了分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小学田径队;运动员;心理训练
由于心理、身体和技术训练,是田径队科学训练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心理能力则是发挥身体和技术能力的首要保证。小学阶段是学生生理与心理成熟化发展的过渡时期,也是不稳定的时期。因此,要使运动员有好的心理,必须重视心理训练,并贯穿于训练的整个过程中。
一、小学田径队训练状况
目前学校田径队训练方法不科学。对于一些小学业余的田径队来说,其训练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新一代的人才,还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田径活动以及体育赛事,为集体去争夺名誉。但更应该关注的是小学生参加田径队的训练不同于成年人,小学生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都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必须要了解队员们的特点以及使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才能使得现代小学田径队的训练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首先探讨目前小学田径队训练的情况,第一,有些学校并没有养成常年进行训练的习惯,大部分是在比赛前一段时间召集队员进行突击训练,目的是在短时间内通过加深难度的训练来提高学生们的田径水平,相反在这种情况下训练往往事倍功半,还有可能导致受伤现象的发生。第二是训练缺少计划,按照正常的训练流程,应该先易后难,先局部后整体,但总会出现教练没有预先准备计划的现象,仅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加以练习,这种做法往往是错误的,长时间下去甚至会影响小学生的成长情况。
二、小学田径队运动员心理训练对策分析
1.理性认识训练
要想提高学生对田径训练的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使学生能自觉地去学习和训练。接合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心理等四个方面,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对田径及训练的理性认识,树立奋斗目标,建立训练信心,有不怕困难不怕苦的顽强决心,有学会动作的恒心,教育培养他们在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都具有高度的心理积极性。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注重训练手段的灵活性,语言刺激性,示范质量性,可改变训练的条件,允许队员个性发展和爱好的选择。激起学生学习的愿望,利用对比法、比赛法等其他各种教法手段来提高学生训练的情绪,提高兴奋点,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心理素质的训练
在田径运动训练中,专项心理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训练中掌握动作的好坏与记忆动作表象成相互依存关系。学生只有在正确识记各种动作和要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清晰的动作表象,而清晰、鲜明的动作表象又促进了记忆的发展。采用念动法来强化巩固动作概念。念动训练是在思想上完成动作的过程。它以意识动作为基础,反复进行思维表象,同时引起神经肌肉系统的相应变化,从而起到心理训练的效果。这种训练方法可帮助队员从对自己最佳技术动作的回忆和对老师示范及同学成功动作再现的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在训练中加以弥补,借以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要领和精细的肌肉感觉,实现体脑结合。
3.解决好学生心理障碍
1)在日常训练中,学生抗拒训练,顶撞教师时有发生。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一些老队员取得了一些成绩,自命不凡,不爱听老师的话而引起的;也可能是因为受到家长作风严重而又较独裁的老师的强制而形成的逆反心理; 也有学生尽管从表面上不敢这样,但她们也是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己的想法,表现为练习动作时不用心、照自己的想法乱做,这也是一种抗拒训练的心理表象,潜意识是说我已很累了,还要做只能是乱做一通。解决这种冲突,最普遍的方法就是谈心。同时,老师要了解学生每个阶段的心理状态,力争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感以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2)训练中表现出抑郁彷徨,胆小沮丧。有些学生常常情绪多变,训练质量随情绪的好坏而波动; 还有些学生总把训练或比赛的胜负、成败结果看得太重,唯恐别人会对自己的行为结果嘲笑,因而陷入彷徨和沮丧。此时,老师应和学生间建立亲切友好的人际关系,相信不论胜负、成败,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和鼓励他们,获得运动员的信赖,从而卸去学生的思想包袱,促使其充满坚定的信心,以稳定的情绪投入训练和比赛。3)克服胆怯的心理。在田径训练中,特别是跳高跑步训练,学生特别害怕,尤其是新队员,一听到跳高跑,下意识地就会感到害怕,这是训练中最常见的心理障碍。遇到此类问题时,老师应采取有效地方法来克服学生的胆怯心理。①消除错误的视觉表象。一些观察力和协调性差的学生,常常忽视动作的某些重要结构特点,不按照老师示范去做,而是想当然,致使产生错误的视觉表象而完成不了动作,或是在记忆中以旧有的动作经验为根据的动作表象,从而看不到新动作的特点,产生错误表象。针对这些情况,训练中应用语言提示的方法突出示范动作的特点,要求队员记准动作名称,以加深对所学动作的印象。在教法上,尽量采用分解法教学,使复杂的动作简单化,尽量减少错误视觉表象的形成。不能分解的采用慢示范的辅助性练习,对动作容易产生错误的部分,先进行模拟体验,为练习完整动作打好基础。有针对性的消除学生学习时的心理障碍,不断提高训练质量。②鼓励学生的自尊心和求胜心及加强辅助性练习。在训练中常会遇到平时水平一般的学生在某一动作练习时出色地完成,此时应加以表扬,并由他们来做示范,借以激发其他人的勇气和斗志,从而使害怕的学生受到鼓舞,克服胆怯心理,较快地掌握动作。另外,必要的辅助性练习也是克服学生害怕心理的有效措施。小学生对教师有着很强的依赖心理,教师要善于发现引导,珍惜它、利用好它,发挥教师的主动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运动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以适应比赛,因此教练员在日常训练中更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心理特点,通过系统的、合理的心理训练,使他们获得最佳的竞技状态,在比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王联聪.新世纪田径运动发展趋向[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
[2] 朱晓霞.对优秀田径运动员心理训练周期理论的重新审视[J].体育科技, 2015.
[3] 陈小平,谢慧松.业余田径训练计划制定与范例[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