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是信息技术的载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文课程应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也是学校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使其直观、形象、生动地让学生“耳闻其声、目观其形、心通其义”。亲身感知、感悟和体验学习语文的全过程呢?我就此谈几点认识:
一、结合文本,合理使用多媒体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可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也要以学生听说读写的质量来衡量。有的老师上多媒体课,整节课都在引导学生看课件展示及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不给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机会,这样做实质上是在语文的外延上大做文章,而忽视了语文的内涵,课内弄不清,课外去填充,而文学殿堂的构建离不开文学创作的第一要素——语言。我们的教学必须围绕文本这一感性材料来教学,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和阅读课文,亲口品尝梨子的滋味,感受阅读的乐趣。要充分意识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作品的价值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实现的,决不能舍文本而他求。
二、主次分明,相得益彰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只能是辅助教学,它绝不能替代教学,而某些教师认为,自己的课尤其是评优课、参赛课,如果不用多媒体课件,就不能得高分,就不能得到学校的认可。在使用中误把手段当作了目的,赶的是使用新技术的“时髦”,从而走向了技术至上主义的极端,为了追求先进的教学手段而忽视了根本的东西,这是违背语文教学的初衷的。语文教学应该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多媒体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使每个学生在一个和谐的、充满快乐教学环境中获得知识,那么教师就要想办法通过课件增加课堂容量,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思考、踏踏实实地钻研,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例如:教师在教学《繁星》一课时,将雪白的天花板作为幕布,随意调节投影焦距,让悬挂在“天空”上的星星时明时暗,不时闪烁。学生头靠在桌子上,向上仰望,眼前出现了半明半暗的星空、无数眨眼的星星,还有飞舞的流萤,闪烁的航标灯……教师随时稍稍移动画面,让学生产生船在移动、星也在动的感觉。与此同时,播放一段优美的夏夜圆舞曲,在视觉、听觉交织的立体空间里学生不仅体验到了一个柔和、寂静、梦幻般的海上之夜的形象美,也从文章的意境中体会到了文学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不仅可以把教材中的各种静态画面动感化,而且往往比课文描述得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加上多媒体特有的构图美、色彩美、音乐美等因素,不仅可以使学生辨别出客观事物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同时也夯实了他们的语文基本功。
三、恰当运用多媒体,张扬学生个性
文学欣赏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而非被动地接受,消极地服从。在语文课堂要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可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却无意识地充当了遏制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帮凶,多媒体课件下一部分内容是事先准备好了的,教师总在自觉不自觉地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向自己靠拢,教师的种种“设计”,实质上是把学生的思维指向了教师的思维模式,羁绊了学生思维的双翼,消磨了他们的自主意识,阻碍了他们的创造才能的提高,使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老师事先设计好的图片、录像、动画上,限定了学生思维的自主发展。其实,每个学生都可以而且应该发展创造力,并在创造活动中体味到获得知识的喜悦。教师要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创造性的活动,这是语文教学成功的标志。如:一位教师教《惊弓之鸟》一课,学生对更赢只拉弓不射箭就把大雁射下来感到不理解。于是这位教师设计了一幅抽拉活动片,并录制了拉弓声和大雁嘶鸣声。教学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演示投影片并播出配音,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对雁落的情况进行了合情合理的创造性推测,得出:更赢听到大雁叫声悲惨,判断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于是就拉弓振声,受伤的大雁听到拉弓声后振翅速飞,伤口裂开后摔落在地上。通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演示、焕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使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四、倾注真情,互动交流
如果说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灵魂,那么对话与交流应是教学的本质特征。凝聚作者生命情致的文学作品当然需要读者主体体验的积极投入,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流,才能真正体现课堂教学对作品赏析的魅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一堂好的语文课,不只是先进的现代技术,更重要的是师生感情的交流。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有时都是老师与学生心灵的契合。多媒体课上,教师整节课都在引导学生看多媒体课件,只顾操纵鼠标和看大屏幕,很少与学生有眼神的交流,课件的过多过滥使用限制了师生情感的交流,也限定了老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呢?顾德希老师说的好:“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就要有一定的‘量’,不能太少,还要用在该用的地方。”不仅如此,“该用的地方都用好了,这才算做到充分利用。”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件的展示就是要出现在“愤”和“悱”之处,即课件要为教学重点和难点服务。
一位教师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先让学生闭目倾听配有音乐的课文朗读录音,逼真、生动、优美的声音,使学生仿佛来到了西沙群岛,紧接着教师让学生一边看活动投影片上西沙群岛的美景,一边启发讲解。这样,五光十色的海水、海底嬉戏的鱼群、蠕动着的海参,披甲的龙虾、美丽的珊瑚;海滩上各种好看的贝壳和巨大的海龟;生长着奇特树木的海岛和鸥鸟飞翔、嬉戏、孵卵、多种鸟蛋堆放于鸟巢等新奇有趣的事物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加上教师适时适度地点拨,教学始终抓住了学生的心灵,倾注真情,互动交流,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运用多媒体渲染,拨动学生的心弦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涉猎广泛,日月星辰、冰霜雪露、花鸟鱼虫、神话传说等不胜枚举,这些文章都是精品,无不让学生沉醉其中。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画面适当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力。苏教版小学课文《鸟的天堂》是四年级的重点篇目,在教授过程中,试想: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出示“群鸟飞翔图”,随之温婉地向同学们介绍大榕树被称为“神树”的原因,此时大屏幕上播放着鸟栖息在大榕树上的视频,到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呼之欲出,在这种情形下学习巴金老人的《鸟的天堂》,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运用多媒体,回归语文课堂教学的本真
“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是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当然亦是对现代教育应试考试的批判。现代教育急需解决的不是“读什么书”、“读书方法”的问题,而是读不读书的问题。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是读书的要领,在读书的过程中总结自己的读书方法是条好路。如若读书这条路断了,还有别的出路么?当今网络的时代的到来,电影电视的飞速发展,让处于懵懂期的小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坚守在电视机前等场景随处可见。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因此,小学语文课堂中激发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究欲望,使其自觉地参与其中,最终收获知识应是教师应该侧重的部分。
总之,多媒体教学给了教师施展才华的无限空间,我们要努力挖掘所有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价值,充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无穷魅力,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和有效进行语文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