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朗读与语文教学

朗读与语文教学

作 者:林阿风 (山东青岛市平度市新河镇灰埠中学 266717)

摘   要: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把文字转化成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是学生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有利于情感的传递。
关键词:起点;发展智力;熏陶思想;传递情感

《新课标》中对阅读有着这样的要求:“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语文课不仅是教学生知识,还应该教学生学会表情达意。因此,我们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着力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强化朗读指导与训练,感悟语言文字的内蕴。这样,学生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训练,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一、语言文字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朗读,它是基础,是起点。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朱熹曾经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朗读,是让学生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实践活动。所以,语文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语感、形成阅读能力的极为重要的正确途径;大而言之,是教学改革和教师设计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二、朗读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语言活动
它能帮助读者准确的理解和传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因此,朗读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茅以升说:“青少年时,经常诵读古文,使人渐渐掌握了作文的道理,了解了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熟练了语言的流畅和优美”,朗读是背诵的基础,对文章的反复朗读,可增强学生记忆力,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感,为学生今后的听、说、读、写打下牢固的基础。发掘特洛伊城遗迹的德国人希泊来,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天才。他在短短的时间内,学会了许多国家的语言,用的便是朗读的方法。他即使阅读相同的文章,也一遍一遍的大声朗读,一直念到深夜。听说,希泊来数次被房东赶出门,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结果,每一种外语,他仅用了三到六个月的时间就都学会了。这不能不说是朗读的作用。基于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语文老师就必须重视朗读,逐步培养孩子们朗读的兴趣,不断提高孩子们朗读的能力,这样才能发挥语文这门基础学科的价值和作用。
三、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与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大声的朗读中,学生会获得思想熏陶,把作品的内容、语言,化为自己的理解、感受,化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心理活动,有利于情感的传递。正如古人所说“书要苦读,不读不得要旨,不读不知其意味,不读不能领略语言之美”。长期的朗读训练就将文章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形成语感,丰富词汇,掌握语法规则。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在朗读的过程中慢慢积累沉淀形成的。与此同时,它还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和学生情感的积极体验。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没有朗读这种教学方式的介入,教师再怎么精妙的分析和解读都只能是“空中楼阁”,学生也不能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获得情感上的震撼和熏陶,更无法准确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总之,朗读是阅读的基础,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在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这一过程中,朗读教学和训练起着其他教学手段不能取代的作用。活的语文课堂需要琅琅的读书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应在自己的课堂上,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使他们养成朗读的习惯,从而爱上朗读,爱上语文,爱上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