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儿感恩教育作为一种养成教育,强调教育者要在日常生活中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在无数次的重复练习和活动中,了解和知晓感恩,形成识恩和施恩的知觉,学会感恩,进一步养成感恩的习惯。
关键词:幼儿;感恩教育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是人们在面对自然、社会、他人等给予自己帮助及恩惠时,发自内心表示感激的一种情感和真心实意自愿回馈的一种行为。感恩是一种思想、一种文化、一种认识、一种品质。
我国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的启蒙教育,有学者把幼儿德育看作是一种养成教育,幼儿感恩教育作为一种养成教育,强调教育者要在日常生活中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在无数次的重复练习和活动中,了解和知晓感恩,形成识恩和施恩的知觉,学会感恩,进一步养成感恩的习惯。开展幼儿感恩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开展:一是通过专门性的活动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如开展有关“感恩”的主题单元教育活动。二是通过渗透式的活动,如在其他领域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渗透等,有意识的从小事做起,从孝敬父母,感谢老师,帮助其他小朋友做起。
幼儿的感恩教育应该至少包括感恩知识的学习、感恩情感的培养、感恩言行的训练等几个组成部分。感恩情感的培养和感恩能力的养成是幼儿感恩教育的重点。幼儿情感能力的发展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或干扰,有很大的依赖性。由于幼儿的情感体验比较单一,控制能力有限,因此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通过情景演绎、情感体验的方式进行幼儿感恩教育,用切身体验的方式让幼儿积累相关经验,深切感受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培养幼儿良好的感恩情感。其次,进行感恩教育要关注幼儿感恩能力的培养,它包括对感恩的理解能力和行为能力。
幼儿与老师和家长朝夕相处,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等都在潜意识里影响孩子,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进行幼儿感恩教育的时候,首先要发挥家长和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树立人人是德育教师的观念。家长和教师要怀有感恩之心,提高自身德行,用感恩的心态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感恩之心的酝酿和产生。在教育过程中,家长和教师要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行,尤其是一些与感恩教育相关的语言和行为,使孩子生活在充满和谐感恩氛围的环境中,通过模仿和练习强化,培养孩子的感恩心理。使感恩观念尽可能早的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激发他们的感恩行为,有意识的培养幼儿感恩心、爱心、责任心,为幼儿健康成长奠定深远的基础。
在幼儿教育领域,游戏占有特殊地位,是幼儿园阶段最基本的活动途径与方式,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总是不可避免涉及幼儿的游戏。游戏是幼儿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幼儿内心世界的反应。在游戏中,教师通过设置道德情景,对幼儿进行道德判断训练,促进幼儿自主性道德的发展,可以起到以德育促进智育的功效。尤其要重视角色游戏对幼儿感恩教育的作用。这样的角色体验使感恩教育能够在实践层面上发挥积极的作用,逐步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生活即教育”给出了这样的解释:“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这无疑是给感恩教育注射了一针强身针。利用传统节日,通过日常生活拓展感恩教育以及对感恩教育进行渗透,使孩子渐渐从被动聆听到主动行事,感恩已经不是一种刻意的要求,而是已经成为一种自然地生活习惯。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在他的教育名著《教育漫话》中所写的:“我们小时候所受的影响,哪怕极小极小,小到无法察觉出来,但对日后都有极为深远的作用。这正如江河的源头一样,水性极柔,一丁点的人力就可以使它的方向发生根本的改变,正由于从源头上的一丁点引导,河流便有了不同的流向,最后流到十分遥远的地方。”那些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的关键时机,在幼儿的生活中比比皆是:教师常用喜爱的目光去注视孩子,经常与孩子拉拉手,摸摸他们的头,使他们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感受到别人对他的爱,对于幼儿表现出的关爱行为,应该不吝惜的说声“谢谢”,幼儿天性爱模仿,当老师对幼儿时时关爱,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时,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教师在行动上给予孩子的一种行为上的暗示,无形中就培养了孩子的感恩意识。
学前期四一个人最早产生道德规范、形成道德准则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开始建立对世界、对社会、对自己乃至身边一切事物的基本概念。孩子的感恩之心不是靠强行灌输而在一夜之间培养出来的,更不是没有原则的、失去理智的溺爱换来的,它是通过自然地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形成的,我们要在生活中抓住感恩教育的关键时期,带给孩子润物细无声般的感恩滋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黎娜.有一种幸福叫感恩[M]. 上海华侨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