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积极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旨在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文章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采用师生关系问卷测试分析目前中学生师生关系现状,并从教学关系,师生情感距离和师生地位三方面对师生关系进行积极构建,加强师生之间积极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师生关系; 情感体验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特定的“心理交流”的关系,是学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1】。师生关系的情感特征决定了其本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关系【2】。师生关系的状况直接影响并决定着教育情景和最终的教育效果。国内外从不同的侧面对师生关系进行过详细的研究,但从心理学视角,探索师生关系的情感特征还比较少。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对师生关系进行重新审视,尝试建构一种积极的师生关系。
1、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按照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成都树德中学高中年级抽取样本145人,共计3个教学班,其中,男生57人,女生85人,实验班1个,普通班2个。
1.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师生关系测验》为工具,该测验共18个项目,从师生教学关系、师生情感距离、师生之间地位关系三个维度对师生关系进行测量。问卷采取是非选择项目0,2计分,分分量表和总量表两种考察方式,并采用三度等级记分法,即分为:困扰程度严重、困扰程度中等、困扰程度轻微三个等级。
1.3统计学处理
调查共发放145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3份,剩余142份有效问卷,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2、结果
2.1 师生教学关系、师生情感距离关系、师生地位关系以及整体状况
从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来看13%的学生存在严重困扰,23%的学生存在中等程度困扰,64%的学生较少或不存在困扰;从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来看33%的学生存在严重困扰,36%的学生存在中等程度的困扰,31%较少或没有困扰;从师生地位关系来看,9%存在严重困扰,19%中等程度困扰,72%不存在困扰;总体师生关系来看,11%存在严重困扰,38%存在中等程度困扰,51%较少或不存在困扰。师生关系在情感距离关系上呈现较大的问题,总体上只有51%的学生对师生关系是比较满意的。
2.2 师生教学关系、情感关系、地位关系的差异
高中年级学生师生教学关系和师生地位关系的平均分处于3分以下,在这两个维度上较少存在师生关系困扰;师生情感关系平均分处于4分以上,存在中等程度的困扰;总分处于9分以上,存在中等程度的师生关系困扰(见表1)。
表1 师生教学关系、情感关系、地位关系以及总分的平均值与标准差
2.3 性别与师生关系的差异
在性别上男生、女生对于师生关系的三个维度和总分不存在显著差异。关于中学生性别的差异还存在异议,沃建中等的研究表明,中学男女生与教师的交往水平差异非常显著,女生与教师的关系总体上明显好于男生。而董奇、陈传升的研究则认为,中学师生关系不存在性别差异。本调查显示高中学生师生关系不存在性别差异(见表2)。
表2 师生关系各维度及总分在性别的关系
注:*p<0105 **p<0101 ***p<01001
2.4 不同类型班级在师生教学关系上的差异
在师生教学关系上,普通班和实验班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班师生教学关系明显好于普通班。这和实验班学生学业成绩较好,上课更容易理解老师所讲授内容,更主动和老师互动有关。再次通过T检验发现普通班之间在教学关系上差异不显著。实验班与普通班,普通班与普通班在师生情感关系、师生地位关系和师生关系总分上差异都不显著。结果表明,改善普通班师生教学关系是提高师生关系的有效方式(见表3,见下页)。
表3 师生关系在实验班和普通平行班之间的关系
注:*p<0105 **p<0101 ***p<01001
3、讨论
基于以上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在师生关系的因素中个人的观念和思维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我们认为发展积极的师生关系,可以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寻求解决方案。
积极心理学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3]。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的人格特征与他人的积极人际关系,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4]。师生关系是在教与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基本关系,师生关系互动中应该给教师和学生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更好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从本调查研究发现,教师和学生在师生情感和情绪体验方面有69%的提高空间,构建积极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和行为能力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3.1 建构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关系,老师在教学中属于引导者。引导是指教师能够熟悉自己所讲授的内容,了解学生将认知内化成的思维图式的过程,将采用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设置问题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且在课下能够及时并耐心解答问题是创造积极教学关系的有效方式。从实验班和普通班调查来看,在教学关系上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班教学关系显著比普通班好,说明学生的有效学习对教学关系是有很大影响。师生关系本身也是一个互动的心理关系,普通班教师在教法上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采取分层教学、分层作业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果的方式提升师生之间的积极关系。
3.2 建构积极的师生情感关系,感知学生情感,渗透爱的力量
通过语言和面部表情来识别、感知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是第一步,师生双方要充分重视。其次,情感的建立需要爱与理解。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姆提出“爱的能力”。怎样能爱学生?首先,教师要有爱的能力。例如,学生上课没有听懂课下向教师请教,有些老师会说“还没有会啊,我课堂上可是讲过两遍了,现在我再仔细讲一次”,一句“还没有会”是建立在对学生否定的前提下,学生会弄懂这道题,但情感体验是消极的。“这道题的确有点难,没有理解到我再仔细讲一遍,认真听好哦”,一句“这道题的确有点难”是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这道题的确对于他(她)是有难度的,这是对学生提问的肯定,也是对学生的理解,学生产生的是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以什么样的方式传递对学生的爱,需要爱的艺术。调查中还显示出学生期待与老师沟通,但存在胆怯、回避等心态。师生之间的远距离不能激发学生对学业问题解决的主动性,师生之间积极的情感联系,可以促进人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自信,从而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3.3 建构积极的师生地位关系,提倡尊重和平等
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师生地位的平等关系。师生间客观存在的心理位差“尊师爱生”,师生之间的“代际关系”是影响师生地位平等的因素。怎样达到学生与教师之间平等的互动关系,尊重是前提。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多元的教育理念是我们尊重的基础,不以学生目前的成绩给以评判,理解个体成长的多样性。其次,放下权威的角色。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我们教育学生时言胜于行,反观自身是否也能像教育学生那样做到了“完美”,只是我们心中的期望值让教师变得权威而不容易接近。真正意义的尊重,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完善人格。当每个个体都得到充分尊重时,积极的师生关系会给予我们教与学的幸福流动。
参考文献
[1] 宋德如,刘万伦.中小学生师生关系发展特征研究[J].心理科学,2007,(4):30.
[2] 张彦君.师生关系的心理学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3,(2):11.
[3] 林清洁.积极体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D],黑龙江大学,2010.
[4] 叶浩生主编,任俊著:积极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