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生正处于成长阶段的稚嫩期,这阶段的孩子由于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都不成熟,所以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敏感性,思想不稳定使得他们出现心理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班主任作为初中教育沟通学生、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桥梁,可以说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的,所以在现代初中教育中必须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引导功能,帮助初中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意识,促进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实现初中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初中生;班主任;心理健康
近两年由于社会的高度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竞争也在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家长后悔曾经,所以将希望全部压在了孩子的身上,而学校也迎合家长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不断的加大教育力度,使得无论从生活还是教育都对初中生造成了非常大的心理负担。然而初中生由于正处于成长的幼生期,无论是思维意识还是心理抵抗力都非常薄弱,在越来越大心理压力下,许多初中生形成了偏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心理不健康的成长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而班主任作为初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环节,班主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甚至是决定性的。所以对于现代初中教育来讲,必须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价值,通过班主任的积极引导,加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推动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的培养出具有更大发展潜力的新世纪人才。
一、心理健康对于初中生成长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由于我国相关政策的指引,每个家庭基本上都只有一个孩子,所以这些孩子都承受着亲人的无限宠爱和期待,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讲,这种宠爱与期待却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而且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一应试教育作为教育模式,同学之间的对比,家长的失望,班主任的责骂对于初中生稚嫩的心理来讲无异于划开巨大的伤口。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心中的这道伤疤会成为他们的心理上的漏洞,面对着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会使得他们出现自负、自卑、自我封闭或是盲目崇拜等现象,这些现象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的行为与想法,进而使得他们无法适应社会生活,甚至于出现报复社会的严峻后果。所以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仅决定了其幼生期是否能够拥有幸福的生活,还决定了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途径。但是可惜的是,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严重忽视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层面,甚至于出现认识偏失,认为初中生的不良行为是受思维意识的影响,进而忽略了初中生的心理引导和保护。现代社会是高度发展的社会,对于人的心理和思维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发挥出班主任应有的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二、改变教育主体,班主任应建立平等沟通环境
一直以来,我国的初中教育始终都是以班主任为教育主体,不仅没有充分发挥出初中生在年龄上特有的好奇心和主动性,而且在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道巨大的障碍,学生在面对班主任的时候时刻处于防备状态,使得教育效果不佳,许多初中生对学校、学习失去兴趣。而且这种压制性教育严重影响初中生创造天赋的发展,思维僵化,心理状态不稳定,不能适应生活。所以如果要想发挥出班主任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与价值,就必须从现在开始转变教育主体,充分认识到初中生所具有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余时间,班主任都必须以初中生为教育主体,尊重初中生的话语权和思考权,把握初中生的心理动向,消除初中生与班主任之间的隔阂,带给学生亲切感。而且班主任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思维,从主观的角度去迎合初中生的思维,要站在初中生的视角去思考问题,只有这样班主任才能真正的走进初中生的内心,并对初中生的心理进行引导,帮助初中生逐渐完善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变得成熟。
而且班主任要能够因材施教,时刻观察初中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通过对初中生的行为、语言、表情等方面的分析,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心理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并让学生真正的接受班主任的心理引导,树立良好的心理标尺和道德标准。
三、营造和谐班风,班主任应树立良好的班级文化
初中生的心理成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班主任的心理引导作用也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对于班主任来将,要想科学的提高初中生的心理能力,就应该给初中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活环境,通过环境来实现对初中生进行长期稳定的积极影响。我国初中教育在初中生的心理层面上始终都处于被动的状态,班主任将关注的目光更多的放在了成绩的提高上,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只是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随意处之。但是这种随意性严重的阻碍了初中生的健康发展,一旦初中生的心理层面上出现偏差,班主任不能够及时解决问题,所以在初中生的心理上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所以班主任应该主动去营造一个团结的、坚强的、积极的、有朝气的班级环境,通过集体的力量去影响初中生的个体,同龄人之间的相互鼓励,相互扶持往往效果要好于班主任,毕竟年龄上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问题。而且班主任可以在班级内部树立榜样机制,发挥出初中生在年龄层次上所具有的乐于模仿的特性,榜样的存在能够刺激初中生主动的改变心理状态,更积极的面对学习、面对生活。
四、加强与父母的关系,班主任应促进教育生活化
心理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更应该是生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育模式上,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仅仅在于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讨论上,很少有班主任能够因为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家长进行仔细的沟通。而家长有许多也因为“家丑不可外扬”这种心理限制,使得许多家长不能够与班主任之间实现真诚的沟通,这就使得班主任不能够深入了解初中生心理问题的真正的原因,对初中生的心理引导也就无所适从。所以现代初中教育要求班主任必须加强与家长之间联系与沟通,能够从多角度去分析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并找到能够解决问题的最优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初中生的心理健康。
其次就是由于现代社会的生活压力巨大,许多家长除了满足初中生物质上的需求之外,无暇估计初中生的心理需求,所以很多时候初中生在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往往要比在学习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更严重。而通过家长与班主任之间的沟通,能够拓展课堂教育的范围,将生活与课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班主任即便在学校也能够有针对性的对初中生在生活中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而且通过班主任对初中生进行社交心理的引导,能够帮助初中生更好的学会沟通,克服人际关系中的冲突情绪。而且加强班主任与父母之间的联系,班主任可以帮助父母找到横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里矛盾,并辅助初中生疏导这种心理矛盾和复杂情绪,为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提供良好的助力。
随着新课改工程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已经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核心,但是由于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严重影响,一直以来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始终都没有真正的落实到实处,近两年爆发出许多因为初中生心理素质不过关而引发的事件,这些事件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初中生心理层面的健康发展对于现代教育的意义。并充分发挥出班主任这个初中教育的重要核心,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中班主任与初中生之间的强制关系,注重对初中生心理能力上的引导,加强对初中生心理状态的观察与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打破传统教育与生活之间的隔阂,让生活成为现代教育的延展地,与父母共同为初中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增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兴文.浅谈初中班主任工作[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22)
[2]赵勇.浅谈如何开展初中班主任工作[J].才智 2010(03)
[3]张迎新,林君华.谈初中班主任工作[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0(01)
[4]李桂益.浅谈初中班主任实践教学的方法[J].甘肃农业2010(03)
[5]武思敏.初中生的学习和心理健康[J].江西教育科研. 2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