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汉语方言的文白异读现象一直是汉语方言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的考察对象是晋语吕梁小片的一个地点方言—汾阳市冀村镇冀村方言中声母的文白异读现象,并对其进行分析,进而观察晋语乃至于汉语方言文白异读的性质和特点。
关键字:冀村方言;声母;文读;白读
引 言
鉴于时下对文白异读现象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以冀村镇冀村方言的文白异读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晋语以及整个汉语方言的宏观格局中,将它作为汉语方言语音发展历史中的一个实例来考察,揭示该方言文白异读现象的一些深层次特点,为汉语史、语音史的研究提供一些鲜活的共时材料。
一、冀村的地理位置及方言概说
1.冀村的地理位置
山西省汾阳市位于东经111°26"-112°00'22",北纬37°08'44"-37°29'10"。冀村镇位于位于汾阳市东北部20公里处,紧邻杏花村,东与文水相邻,南与平遥接壤,为汾阳、文水、平遥三县交界。
2.冀村的方言概说
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晋语可分为八种方言即:1.邯新片方言 2.吕梁方言3.上党方言4.五台方言5.大同-包头方言6.张家口-呼和浩特方言7.并州方言8.志丹-延川方言。而冀村方言就属于吕梁方言的一部分。由于冀村镇位于汾阳、文水、平遥三县交界处,所以方言难免受到三个县不同方言的影响,因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方言。
二、冀村方言的声母文白异读现象
下面我们将《方言调查字表》中的文白异读字从声母来论述。文白读之间用“—”隔开,左为白读,右为文读。
1、冀村方言的声母有25个(包括零声母在内),如下所示:
说明:
(1)个别清声母塞音、塞擦音字白读在送气与否上与北京话相反,如波、触。部分古浊声母平声字白读声母不送气,如爬、台、齐、肠。
(2)崇母、船母、禅母部分字,白读为擦音,与北京话不同,如锄、铡、唇、尝、偿、盛~饭 。
(3)端系、见系遇、蟹、梗、止摄三、四等字,以及少数效、流、山、江摄字中, [i]、[y]高化为 后,致使声母也舌尖化,如停、泥、挤、取、剂、西、剧等。
(4)声母[n]在齐齿呼前实际读为 ,与[n]互补,故并为一个音位。
(5)山、咸摄开口一等字白读韵母为[i],因此,冀村话中声母[k][kh][η]可以拼细音,如干、看、安等。而且,由此有些字还进一步使声母腭化,使得声母也不同于北京话,如汉、旱,白读都读为
(6)部分古见系开口二等字,白读为洪音,声母为舌根音,如哑、鞋、咸等。
(7)古疑母、影母开口洪音字,北京话为零声母,冀村话为[η]声母,如岸、爱等。部分细音字,北京话为零声母,冀村话为[n]声母,如硬、牙等。
2.声母异读有三种情况,一种是送气与否,与古全浊声母的今读有关,白读不送气,文读为同部位的送气是主流,少数白读送气,文读为同部位的不送气;一种是部分崇、船、禅母字白读为擦音,文读为同部位的塞音或塞擦音;还有一种是部分蟹摄四等字白读为塞擦音,文读为同部位的塞音。
(1)白读送气,文读不送气
(2)白读不送气,文读送气
(3) 白读为擦音,文读为塞音或塞擦音
茬 sa | ts a 锄 sul | tshul
(4) 白读为塞擦音,文读为塞音
三、小 结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冀村方言声母的文白异读现象丰富且明显。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如下:
1.从整个山西的地理位置来看,山西处于太行山和吕梁山之间,这就阻碍了与外界的及时的交流。这样就保留了大量的古音。
2.冀村镇处于汾阳、文水、平遥的三县交界处,由于三个县的方言各有差异,所以冀村话无疑会受到三种方言的影响,形成独特的方言。
3.造成文白异读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普通话推广的冲击。冀村话中很多文读都是某些特定的普通话,或者是新出现的事物。
参考文献
[1] 侯精一.《现代晋语的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调查字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 乔全生.晋方言语音史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