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手机短信是一种有字数限制的语篇形式。早期的研究把语篇分析作为理论角度之一,其他理论的应用也常见于这一研究领域。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对手机短信的语言学方面的研究,主要将其分为四个角度:从语篇分析角度、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语体学角度以及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手机短信,并指出这160篇论文所使用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然后得出以下两点:(1)有些论文存在极大的相似性;(2)理论的重复使用。
关键词:手机短信;语篇分析
1、引言
手机短信是一种有字数限制的语篇形式。早期的研究把语篇分析作为理论角度之一,其他理论的应用也常见于这一研究领域。正如郭步月的《近十年来手机短信语言研究综论》一文,研究的理论角度包括社会语言学和语体学,把手机短信语言自身特点、手机短信语言与社会文化以及手机短信语言的规范化作为研究的重点。本论文收集了近几年共160篇关于手机短信的语言学研究论文,并对其进行综述。理论方面,除了社会语言学和语体学之外,语用学、语篇分析、认知语言学等也适用于手机短信的研究。
2、基于理论的分类、研究方法和发现
2.1 基于理论的分类
通过分析有关手机短信的语言学研究的160篇论文,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学者使用不同的理论进行研究。这些论文中,有71篇论文从语体学角度研究手机短信。10篇论文使用了社会语言学,应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论文数目有8篇,属于语篇分析的有11篇,认知语言学6篇。还有22篇论文对手机短信的研究使用了不止一种方法。本文主要呈现出从四个角度:语篇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语体学和认知语言学对手机短信的分析与研究。
2.1.1语篇分析
1952年,Harris在发表的Discourse Analysis一文中第一次使用“语篇分析”这一术语。在这一论文中,他试图将美国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运用于语篇分析中(黄国文,1988)。De Beaudrande 和Dressler(1981)对篇章下了定义。他们认为,“篇章”应定义为满足7个组篇标准的交际事件。这七个标准分别是衔接、连贯、目的性、可接受性、信息性、情景性和互文性。若其中任何一个标准没有得到满足,该“篇章”就不具备交际性(刘辰诞,2004)。有些语言学家侧重于从衔接与连贯方面来进行语篇分析。尹玲燕(2009)从语篇对比的角度说明英汉手机文本信息这一特殊语篇的语言特征,并探讨它们在语篇衔接与连贯特征方面的异同。
2.1.2 系统功能语言学
系统功能语言学由英国著名语言学家Halliday提出,是对伦敦学派的继承和发展。Halliday的系统功能理论主要着眼于个体之间,是从社会文化和人文的角度来研究语言(张德禄等,2008)。近几年中国语言学家主要从功能语法的三大元功能和语域两方面研究手机短信。丁洁云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功能之一的语篇功能对手机搞笑短信进行主位分析和信息结构分析。
2.1.3语体学
语体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包括语音学、句法学、词汇学和修辞学。其中,使用修辞学研究手机短信的学者数量最多。修辞学是研究修辞的一门语言学。通过艺术实践,修辞被用于加强话语或语篇的效果。修辞的使用可以修饰语篇的语言并吸引读者的注意,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近几年,学者更多地关注修辞手法的使用及其效果。郑庆君(2007)分析了手机短信中的人际比喻。他指出,人际比喻主要包括以人设喻和以人的生活设喻两方面,他们的喻体选择也不相同。
2.1.4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研究的全新方法。认知语言学基于人类对世界的经验、对世界的感知和概念化(Halliday,2010)。傅菁菁(2010)、郝楠(2010)分别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运用CDS语篇分析法及类典型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研究手机短信。
2.2 研究方法
就收集到的论文而言,研究方法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所有的论文都包含有定性分析。例如,谭璐的汉语节日祝福短信的互文性研究就是基于Hatim 和Mason’s的互文型分类和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分析了从词层面到语篇层面的十类互文型手机短信。有近7%的论文同时包含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有40篇论文使用了文献回顾。尹玲燕回顾了中外对比语言学的研究历史。
2.3 发现
根据所收集到的论文,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1)论文的相似性。就目前来看,还是存在剽窃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论文有相似的结构,观点和研究方法。如梁庆福的手机言语短信的人际功能分析与赵光莹的从人际功能角度看手机短信两篇论文极其相似。他们都是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并且都是从语气、情态、语调三方面来研究手机短信的人际功能。从修辞学的角度进行手机短信的分析的论文有五十篇,其中有将近56%的论文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2)研究方向的限制。近几年,主要从语篇分析、语体学和语用学等角度来研究手机短信。从其他角度研究手机短信的论文很少。其中,只有10篇论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研究手机短信。约5%的论文应用系统功能语言学。手机短信能够反映发送者的心理过程,因此心理学也能研究手机短信。
3、结论
通过分析这些论文,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研究者对于手机短信的研究观点不同。本文中,从四个角度呈现手机短信的语言学研究,接着介绍了相关的理论及研究方法。在这一研究领域,大量话题一次次的重复,缺少内容创新。研究方法上,倾向于实证研究,也有论文使用了文献综述。本论文试图为后来的手机短信的研究提供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Halliday & Hasan. 2001.Cohesion in English.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胡壮麟.2006,《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3]黄国文.1988,《语篇分析概要》,湖南教育出版社.
[4]郑庆君.2008,《手机短信中的语言学》湖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