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如何提高小学生口算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生口算能力

作 者:丁晓霞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安石镇中心小学 535327)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口算方法,坚持经常练习,逐步达到熟练。”因此,口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创新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口算种类;提高策略;培养习惯

一、口算的种类
1.基本口算
基本口算是比较简单的计算,是低年级的口算训练,如一年级学生懂得凑十法的原理,为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给学生以背诵口诀的方式直接记住20以内加法的结果,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要求学生做到张口就来,没有错误,为以后的计算速度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可终身受益。
2.一般口算
一般口算是稍微复杂的四则计算,可以是整百整十的三位数,这就要求教师教给学生计算和思维方法。如:300+400 告诉学生4个百加上3个百得7个百,就是700。再如:430+360=? 210×4=?可告诉学生基本算法的口算练习,若坚持训练持之以恒,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3.特殊口算
特殊口算即利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以及一些特殊法则进行的口算。如:
25×8×4=25×4×8= 125×88=125×8×11=11000
1008-342-158=1008-(342+158)=1008-500=5008
770÷22=(11×7×10)÷(11×2)=(11÷11)×(10÷2)×7=
这些四则计算可以运用定律和性质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能实现学生正确、迅速、灵活、合理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可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小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1.熟记《乘法口诀表》,灵活运用口诀表进行口算  
《乘法口诀表》是乘法计算的基础,很多同学在中高年级的乘法计算不正确,原因多数在于对于乘法口诀不够熟悉。例如:某四年级学生计算76×48=3642,边念边写,六八四十二,这表明学生对于乘法口诀没有认真理解,存在死记现象,机械记忆,导致错记。因此,在中年级还需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乘法口诀的熟记,如课前安排5分钟时间进行口算乘法训练,增强记忆,培养口算习惯。 
2.手脑并用直观演示建立表象
从直接感知实物过渡到表象的运算,是低年级口算的重要形式。如教一年级的老师,从学生认识10以内数开始,就始终注重直观教学。老师应在课前网上找到大量学生喜爱的实物图片,并让学生准备卡片小棒等。课堂上让学生数一数图片、小棒,再数一数自己的小手指,强化数感训练。再通过分一分、并一并的直观操作活动建立表象,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熟练地口算10以内加减法。
3.巧妙运用运算定律,提高运算速度和计算准确性  
小学所学运算定律包括: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减法运算性质a-b-c=a-(b+c)。
引导学生合理运用运算定律,帮助计算,不是仅限于学习某一个运算定律时,要求学生学习,关键在于掌握,由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达到无意识的运用。譬如计算12.4×0.8-2.4×0.8这道题时,一般学生都是先算“12.4×0.8=9.92”和“2.4×0.8=1.92”,然后算“9.92-1.92=8”,而这道题是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的反向应用来解决:先算12.4-2.4=10,再算10×0.8=8.两种算法比较,毫无疑问的是运用运算定律既快又准,减少笔算过程。所以,学习各种运算定律时,引导学生理解很重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学会善于观察,巧妙运用。  
4.抓特征,让学生感悟提高口算  
数学学习活动中,只要认真留意,其实可发现很多规律性的东西。小学数学,运算占主要,但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学生出错的地方也多表现在计算方面。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强化口算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和学生一起探究口算技巧,不在于专题研究,而在于平时的训练引导,由有意识的练——寻找一些规律性--抓特征数的计算结果,使其感悟、领悟。如8个125是1000;4个25是100;学习分数、小数、百分数混合运算时,熟记常用的、有特征的几个数:1/2=0.5=50%;1/4=0.25=25%;等等,熟悉了这些特征数,就可以灵活选择,降低难度。
三、培养良好习惯,提升计算实效
1.使学生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要求学生对于所抄写下来的题目都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不错不漏。
2.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
3.使学生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格式正确、字迹端正、做到不潦草,不涂改,保持作业整齐美观。
4.使学生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交给他们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利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5.使学生养成相互检查的习惯。要求学生在作业完成后,在做好自查的基础上,对作业进行互查,然后上交学习小组长复查,对于出现的问题随时指出,帮组分析错误原因,及时纠正,对于普遍或典型问题,及时统计、汇总、上报,进行统一分析讲。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协作意识,更能让学生掌握知识,进而逐步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和计算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天天练,课堂前5分钟、早读、午读,应该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