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立足常态课堂,让数学绽放“和美”教育之花

立足常态课堂,让数学绽放“和美”教育之花

作 者:曹红香 (广东省中山市东升镇高沙小学 528414)

摘   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如何在数学学科渗透美育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寻找美、感受美,发现美、鉴赏美,实践美、创造美。让常态的数学课堂绽放和美教育之花。
关键词:和美教育;朴素美;灵动美;语言美;和美生态课堂

一、数学课堂的朴素之美
“朴素之美”即“真实之美”,正像法国伟大雕塑家罗丹所断言的那样:“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中山市教育局数学教研员刘燕校长的名师课堂《方程的意义》展示的就是这么一种朴素的真实之美。这一节课,刘老师用四年级的学生来学习五年级的知识,起初,我们的心里还打着小九九,担心学生掌握不了。只见她上课伊始就娓娓道来:“小明同学读一年级了,读着读着,他遇到这样的问题(课件出示):篮子里有一些篮球,老师又拿来2个,现在一共有8个,那么篮子里有多少个篮球呢?”然后,刘老师请二个同学来帮小明解决这一数学问题,
生1                        生2
8-2=6(个)                   ▲+2=8

就这样,小明在两位同学的帮助下,在老师的教导下,来到了一年级第二学期,二年级,三年级,每一次遇到不同层次的解决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各年级的题目及解法本文处略写),现在终于来到了四年级,他遇到了这样一题:某风景区儿童票价格的2倍多5元,刚好是成人票的价格145元再加10元,儿童票的价格是多少元?帮助过小明的两位同学又列出下面的式子:

生1                           生2
(145+10-5)÷2              ▲×2+5=145+10

最后,刘老师把小明四年的学习中两位同学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法总结归纳对比,并引入未知数X,得出方程的意义。
根据小明的知识能力设计不同的题型,由浅入深,层次性强,让未知数跟着小明的学习生活一步步的从一年级走到四年级。“方程的意义”就水到渠成地根植在小明的脑海中。我记得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美在朴素中,这是一个原理。”刘老师的课就是遵循这一原理,各年级都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层层深入紧扣题中的未知数,信手拈来,把复杂难懂的问题变得简单易学。一线的老师们都觉得刘老师的课很朴素,接地气,容易操作、浅显易懂、易学、易模仿。不像有的名师的课给普通老师觉得高大上,可欣赏但难于学到的空中楼阁。而刘老师的教态、语调、语速、声音的甜润,那可是让人骨子里面都感到舒服的一种温柔一种美一种和谐,观摩刘老师的课,谁还会说数学课堂只有理性而没有感性呢?那是一种朴实无华的和谐美!
二、数学课堂的灵动之美
数学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的认识和发展过程,而且是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形成过程。因此,很多时候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都会通过演示、操作、实践、创作展现数学美的内容,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感受到美的存在。长沙市优秀数学教师王娜老师的《图形的运动》一课就是从一点展开一个美丽的世界的。课前,她先让学生欣赏两朵美丽的花,然后问学生想不想知道老师叫什么名字。在学生们的期待声中,两朵精美的花瓣不停地掉落,每片花瓣就是“王娜”两字,学生们一阵哗然,哗动声中求知欲被激活,学习兴趣盎然兴起。当学生的兴趣正浓时,王老师又通过课件演示从点的移动形成线,线的移动形成面,面的旋转形成图,从“文字——线段——图形”的旋转,逐步学会图形的运动与旋转的中心、角度、方向等有关。当学生们掌握了这些知识点时,他们的想像美及创造美的意识已被激活,效果达到空前高涨。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经历了动手操作的数学活动,体会到数学知识中蕴含的美,鉴赏操作过程中的美。
王老师的这一节课把文字、图形这样抽象的事物变成具体可感的物体,把无形变成有形,充满了人性中的灵气。观摩王老师的课后,谁人还敢说只有语文课上才有煽情美、描写美?枯燥的数学课堂照样可以充满人性的灵动美!(附图两张)
       图一:三角形与圆旋转所得     图二:“优”字旋转所得
三、数学课堂的语言之美
本人在另一次的参观学习中有幸观摩了由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的重点培养对象,“南粤教坛新秀”广州市越秀区桂花岗小学的张敏铃老师上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估算》一课,让我惊叹: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竟可如此之和美!
这一课,让我深刻体会到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真正含义,数学课不再只是解题、计算、纯知识、冷漠的课程,如今已悄然散发出人文的气息。我们知道:学生犹如一个巨大的宝库,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教师犹如一把钥匙,如果钥匙能把宝库打开,就是一把好钥匙。张老师是如何打开这个宝库,成了这样的一把好钥匙的呢?纵观整个课堂,我发现张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XX说得真好!XX懂得真多!XX的想像非常丰富!XX的说法很有说服力!XX的解法非常棒,XX你已经成功了!等等。这节课一改以往听课过程中听到的:“对,表扬他”接着是一阵雷动的掌声的那种哗众取宠的做法,她用的是极富情感的语调说出极其平常的一句,听起来如沐春风,心情舒畅,从而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了自信心。特别是基础能力稍差一点的学生要获得成功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他们获得成功时,教师看似平常但却饱含力量的鼓励、强化,让学生信心倍增,活跃了课堂,得到意料之外的收获。张老师就是用这种极具磁性的语言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打开了学生蕴含潜能的宝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语言的合理运用不再是语文老师的专长,理性的数学课堂照样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语言美!
数学是一门符号性的学科,是属于理性的。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正是他们能把理性的课堂变得感性,变得充满灵气,能让常态的数学课堂绽放出和谐之美!
其实,数学课堂的美无处不在,她需要人们用心、用智慧深层次地去挖掘,作为一名普通的数学老师只要你“用心”去打造你的课堂,数学课堂的“和谐之美”就会相伴你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