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以《指南》精神为依据,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独立的区角,深入挖掘科学活动内容,投放适宜的材料,制定相应的表格,研究出一套适合大班教师进行科学区探索活动的支持策略。
关键词:大班幼儿;科学探索区;开展;指导;策略
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求知欲强,好奇好问,喜欢动脑筋思考,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不但喜欢问“是什么?”还想知道“怎么来的?用什么做的?”等等,他们开始对自然现象的起源和机械运动的原理产生兴趣,渴望得到科学的答案。由此可见科学对于幼儿的重要性,但大多教师很难把“科学”与“幼儿”联系起来,教师认为懵懂的幼儿不能理解科学的奥秘,加之部分教师对知识点的关注,远远超过对幼儿主动探索精神的关注。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养成受益终身的学习习惯。
一、科学探索区的环境创设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提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儿童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在活动中,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并利用良好的教育环境,才能更好地实现科学的教育目标。
1.精神环境的创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创设宽松、自由、丰富的活动环境,是激发幼儿继续学习和探索的先决条件。
2.物质环境的创设
(1)合理设置活动区域。科学探索区空间的大小与选择应因地制宜,根据班级活动室的面积、朝向、班级人数来确定,由于科学探索区的活动内容较为丰富,有的需要水、有的需要电、有的需要阳光、有的需要黑暗,因此,最好把科学探索区设置在临近水源、光源及电源的地方,还要提供方便的材料储存空间和足够的操作桌面,另外,科学探索区的活动需要幼儿专注地投入到活动中,所以,科学探索区应与表演区及相应吵闹的其他区域有一定间隔。
(2)以幼儿为主,共同创设区域环境和布置区域墙饰。①让幼儿参与区域规则的制定。每个活动区在容纳数量、活动方式等方面都应该有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的制定可以由幼儿自身来完成, 这样更有益于幼儿内化、接纳和遵守规则。②让幼儿参与环境装饰材料的收集和制作。③让幼儿成为环境创设的评价主体之一。教师可以让幼儿提出对环境的看法,对该环境是否喜欢、是否满意,对觉得不好的地方,可以引导幼儿进行调整。
二、科学活动内容的来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探索活动虽是一种幼儿自主自愿的活动,但如果没有适宜的探索内容,幼儿就难以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幼儿科学探索活动内容的挖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材料的收集,材料的投放原则
1.材料的收集
(1)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 激发幼儿探索欲望。(2)引导幼儿从自己的生活环境里收集材料, 变废为宝。(3)利用家长资源丰富材料。(4)收集时令材料。如:秋天到了,发动幼儿收集种子、果实,捕捉秋虫制作成标本等,让幼儿感受秋天丰收的喜悦,孩子们会不亦乐乎地沉浸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5)收集自然中幼儿最为熟悉的材料。(6)收集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材料。
2.材料的投放原则
(1)材料应物化着幼儿发展的目标和内容。(2)材料能引起幼儿探究的兴趣,操作性强。(3)投放的材料至少能满足3~6人操作活动的需要。(4)材料可以随时扩展和增加,有多种组合的可能。(5)材料的投放应能体现安全性。科学区材料的投放应该考虑安全性,应选择无毒、无味、对幼儿无伤害隐患的制作原料。(6)材料的投放应能体现探索性
四、制定科学探索区相关表格
1.区域活动游戏设计表
2.观察记录(照片里的故事)
3.活动记录表的设计。如:黄豆发芽记录表、天气情况统计表、颜色变变变
观察记录表等。
五、科学探索区活动的有效指导方法
1.目标性的指导
在自主探索中,教师不是功利性地指导幼儿确立探索目标,而是采取开放性的引导,让幼儿自己探索与发现,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提出小而具体、新而有趣、有适当难度的问题,诸如“你是怎么发现的?”“怎么会这样的呢?”引发幼儿关注自己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与结果。
2.技巧性的指导
有些内容具有一定的操作顺序及操作要点,在准备材料的同时,可以把大致的操作步骤用图示的方式完整或部分地提示给幼儿,幼儿在示意图的提示下,自然而然就会怀着试一试的心态参与操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关注幼儿对图示的理解,特别是对图示细节处的观察是否到位。
3.激励性的指导
一些材料的操作比较复杂,当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在技能技巧方面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给予正面鼓励。如“失败没关系!继续尝试!”“不着急,慢慢来!”“没事的!相信你一定行!”等之类的话语。
4.间接性的指导
间接指导是通过幼儿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进行的指导,对于幼儿来说,从伙伴那里可以学到许多以前不会的本领,还可以发展幼儿间的交往、合作能力。
5.特殊性的指导
活动中有时幼儿会冒出一些奇异的想法,他们的关注点会与教师原先的思路不一致。这时候教师不要急于拨乱反正,幼儿的这些信息恰恰有助于教师了解他们的想法,因势利导顺应孩子的思路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总之,区域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幼儿教育方式,对于从小培养幼儿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明确,仅仅依靠幼儿自身是无法实现对科学的探索的,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责任,要把握好幼儿活动的大方向,通过有效的指导帮助幼儿在探究活动中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委令.《幼儿园工作规程》. 1996.3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江苏教育出版社
[3] 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