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初中科学问题教学法的运用

初中科学问题教学法的运用

作 者:叶小灵 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民族中学 325501

        所谓“问题教学”就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出具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引发学生的思维;教师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概括、对比、联系、综合等思维训练,使学生逐步养成“多疑”、“多思”的良好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1、 创设“问题情境”原则。
  创设科学情境,是提出科学问题的前提;离开了科学情境的创设,科学问题的产生就失去土壤。一个好的科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为了创设好的科学情境,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作为科学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必须是科学的,自然合理的,真实的。其含义有三:一是情境的内容要科学,要有真实性不可无中生有;二是情境内容表述要科学,不可含糊不清;三是情境的结构要科学,不可东拼西凑。
  例:把1㎏水加到盐水中,新盐水的浓度为20%,再加1㎏盐到新盐水中,结果盐水浓度为40%,则原盐水浓度是:(A)25%  (B)27.5%  (C)30%  (D)32.5%。标准答案为30%。实际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科学》(八上33页)食盐即使在100℃的沸水中溶解度也只有39.8克,其最大浓度为28.5%,由此可见,本题命题缺乏科学性。
        因此,在传授知识时,教师必须加以甄别,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严谨性。
  (2) 人文性原则
  人文性与科学性相辅相成,科学性强调客观规律,人文性注重主观情感,科学讲的是理性,人文讲的是情感。也就是说,情境要给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感受,真、善、美的体验。
       例:缺乏人文性。八年级上 《水的浮力》的引课设计:池塘边竖着牌子:“此塘的水深为2.50米,小明身高为1.30米,不会游泳,小亮独自一人进入池塘的后果!”(选一定不会淹死 或一定会淹死)此问题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会淹死,有的说不会淹死,争论不休时某学生说:“找一个符合条件的同学扔下去试一试。”
  选择中的“淹死”缺乏人文性,它虽然符合“数理”,但不符合“事理”,因此,教学在科学性中要融会人文性,这样才能培养德知全面发展的人才。
  (3) 探究性原则
  作为科学情境的材料和活动,必须富有探究性,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创造的动机。
  例:九年级下《来自微生物的威胁》一节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阅读弗来明发现青霉素的相关介绍,并提出“如果你是弗来明,对于这种发现将提出哪些探究性的科学问题?”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会提出许多问题。因此课堂中教师既不能打击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有要根据科学探究问题的变量之间是否可控的特征,引导学生筛选出符合科学探究的科学问题。
     2、“问题教学”的方法
  (1) 设计情境式问题,激发学生乐于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创设一些趣味性、应用性、开放性、直观性等问题情境,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九上《代谢与平衡(一)》的复习。情境:奥运会短跑视频,尿检介绍。问题:运动员口服的兴奋剂为什么常能被尿检出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在问题中活跃起来,积极思考“人体的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之间什么关系?通过消化系统的兴奋剂又是怎样进入泌尿系统中的?尿液是怎样形成的?”等问题。很快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
  (2)设计趣味式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熟悉的、富有情趣的事例设疑,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联想,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知识去解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寓知于乐,以趣激学。
        例:八上 《压强》的教学。如在“压强”一节的教学中,可以用媒体放映气功表演的惊险场面引入的情境设计:场景是气功表演者躺在地上,腹部上面放上一块大石板,旁边的另一个表演者挥舞着大锤子向肚子上面的石板砸去,石板被砸成碎块,可是石板下面的人却自己站立起来而安然无恙、毫发无损,并向大家笑着招手致意!好惊险的特殊场景,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急切地想知道其中的道理是为什么?很自然学生在学习压强内容的有效性可想而知了。     
  (3)设计应用式问题,诱发学生热衷思维
  “知识源于实践,归于实践”。在教学中有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知识,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增强学生的生活和生存能力,激发探究自然的激情,促进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例:八下《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教学。在“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先联系生活实际:青菜放久了变得萎蔫;糖拌西红柿时盘子里会出现很多水;市场上卖青菜的商贩不时地给菜洒点水,保持青菜的水分。这样几个事例说明了植物细胞既能吸水,也能失水。联系细胞结构知识,经过讨论分析,学生很快掌握了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在于细胞液和外界溶液之间存在浓度差。
     总之,问题教学,遵循学生认知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课内有所思、有所得、有所创新,它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为他们解决科学中的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
[参考文献]
[1] 吴俊明 杨承印 主编《中学化学论》 2009  6.
[2] 陈克伟 贾秀芳 编著《中学科学教育》2009  10.
[3] 孙宏安 编著 《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修订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