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语文更强调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的人文性,语文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语言的学习来完成,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写作。课文是语言教学的载体,如何有效利用课文——这一最典型的范文形式,寻求阅读和作文教学的最有效的结合,追求最佳的教学方式,达到最大的教学效益。本文就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思考做出探讨,以求教于同仁。
现状一 教学设计的陈旧导致阅读与写作严重脱节
留意观察,不难发现在设计一堂语文课时,老师们常用的模式是:范读感知到解决字词,重点句欣赏到总结主要内容,思想感情体会到写作特点的学习。由此可见,不同题材的文章,教学设计却大同小异,像一条生产流水线。课文只是一个被分解的独立个体,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实现的需要,针对性的引导学生阅读相应的部分。等到目标逐一实现,课文就完成了存在的使命。这就好比是借来鉴赏的物品,教师精心设计如何鉴赏,讲得头头是道,十分卖力,学生积极努力配合,津津有味的欣赏。最后,鉴赏完了又还回去了。教师是为教课文而教,学生是为学课文而学,阅读与习作严重脱节。
现状二 教材编排的形式制约了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小学教材经历了多次改革,无论是人教版、北师大版,还是现行的新课标苏教版,不同版本的教材依然遵循固定的编排形式。单元前部分是几篇主题鲜明统一的课文,之后才是写作。不可否认,这样的安排有利于教材整合的优势,实现语文的育人功能,体现语文的人文性。
那么,在教学中该怎样设计才能最有效的实现阅读教学与写作的有效结合呢?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日常教学以及各种公开课,研讨课的交流和学习中,老师们从阅读教学的设计上已经在尝试突破固有模式。教学中,不再逐字逐句的讲解,不再先归纳段落大意,再总结全文。而是紧扣文章主题,将一篇课文进行整合,探求资源的最合理利用:"说一说你最喜欢的句子。""文中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情景?""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像这样学生能在课文中自由的选择感兴趣的部分开始学习的形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成学生自读自悟。
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结合要求, 明确目标
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前,只有明确了要写什么,才能在阅读中学习怎么写,做到有的放矢。例如:现行人教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学习说明的方法,写说明文。我带领学生先阅读单元学习要求,明确本单元习作目标是完成一篇说明文,提出问题:"怎样介绍物体?"学生经过讨论,得到结论:首先要了解物体。从而制定目标:收集说明对象的相关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说明的对象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阅读中学习说明事物的方法。《鲸》是一篇浅显易懂的说明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抓住了鲸的大小、退化、种类、捕食、呼吸、睡觉、鲸是哺乳动物这几个方面来介绍鲸。我就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写法,仿形式。结合事前的准备资料提出:"读了课文你准备怎样对事物进行介绍?"马上就有学生毫不犹豫的举手回答:"我要抓住蜜蜂的外形、怎样采蜜、怎样分工、寿命来介绍","我要抓住菊花的种类、枝干、叶子、花朵、作用,品德来介绍","我要抓住熊猫的外形、食物、活动、睡觉、繁殖、生存现状来介绍"……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这是以往的作文教学中难以见到的情景。
二、整合教材,分解目标
在单元阅读教学之前明确习作要求,是否可以尝试提前完成习作呢?在探索中发现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写作没有依傍的例子,没有适合的方法,学生会因为失败的体验而打击写作的兴趣。再者,作文的训练总是要求成篇的完成,从文章结构到写作方法,从错别字到病句,从材料的选择到合理的使用,这些问题会在学生的习作中同时出现,使学生顾此失彼,手忙脚乱。在这样的习作形式中学生既没有弄明白写作的方法,也没有掌握写作的规律,更别谈培养写作的兴趣,只求交差了事。
三、有效训练,形成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借鉴课文的范例作用,敏锐把握那些可以作为范文的课文,花时间去研究怎样使作文教学融入其中,对学生进行有效训练,最终形成能力。例如:在现行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单元主题是《父母之爱》,我先教第18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中父母对小巴迪不同方式的爱,是同学们的生活中普遍感受过的,容易引起共鸣,而对比的写作技巧,学生十分容易掌握,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当学完课文时,学生早已按捺不住,跃跃欲试了。接着教学第19课《慈母情深》通过品读描写母亲外貌、语言的句子,体会情深,当学生欣赏完一段优美文字,掌握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写作技巧,内心就产生了写作的冲动,也想"小试牛刀"。我充分利用这一契机,结合本次习作的要求进行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片断练习。然后教学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重点感受父亲救儿子,抓住父亲的动作、语言、神态来体会父爱,反复体会这些感人的细节描写。最后,在第20课《学会看病》的教学中,教会学生通过人物内心独白表现情感的写作方法。这样,从指导选择写法,布局谋篇--人物语言外貌描写--动作神态描写--心理活动。本次写作就在阅读教学的一次次练笔中轻松完成,学生只需要把这些习作片段加以整理组合,就成了一篇作文。作文内容空前丰富,感悟也很独到,全班56篇习作全部合格,有40篇达到优。学生兴奋地对我说:"老师,从来没有觉得写作文这么轻松!"
作文教学本无定法,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乐于改进,以课文为本,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一定会突破作文教学的难关,从文本中找到跷起杠杆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