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中学教育中互动的师生关系

浅谈中学教育中互动的师生关系

作 者:罗天林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教研室 330100)

摘   要:教学实践显示,中学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间的关系。 创设问题情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师生的合作与交流是"师生互动"的直接表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学交往中的沟通,常常要借助"对话"实现;师生互动, 首先要强调师生的平等;师生互动,还应该建立在师生间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关键词:中学教育;师生互动

教学实践显示,中学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间的关系。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间共同协作的过程, 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师生互动的直接体现,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我们经常讲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强调的就是在教学中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其实就是这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方式,决定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同时也决定了他们是一种社会性关系。
一、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交往互动的过程
我们知道,交往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中,生产与交往是社会实践活动中互为前提的两个方面,教学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是在同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精神层面上进行了的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交往互动是实践与认识的统一。
师生互动, 首先要强调师生的平等。老师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是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我们知道,教育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其本质是人与人的交往。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既体现了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在教育的情景中"生产"着教育,推动教育的发展。根据交往理论,交往是主体间的对话,主体间对话是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自主的前提是平等的参与。因为只有平等参与,交往双方才可能向对方敞开心扉,彼此接纳,无拘无束地交流互动。因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首先应是师生完全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创设问题情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师生的合作与交流是"师生互动"的直接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随机"发生,而不一定要人为地设计出某个时间段老师讲,某个时间段学生讨论,也不一定是老师问学生答。即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创设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语言上尽量用"激励式"、"诱导式"语言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尽量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三、在沟通与"对话"互动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以交往互动为特征的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能有更多的沟通。事实上,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是"两代人"以信息为背景,以语言为中介的一种沟通,教师与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教学中,课堂已不再是教师独霸的唱独角戏的平台,也不再是一个个学生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的知识回收站,而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是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建生成智慧的沃土——在这种课堂学习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不同的意识在碰撞中相互同化,于是每个人的经验都进行了改组和改造,每个人都获得新意义的生成与创造。这样的教学也才是一种真正意义的全方位的沟通。
教学交往中的沟通,常常要借助"对话"这种互动方式实现。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为内容"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当然实现交往互动中的沟通与对话,它要求教师的,不仅有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质疑、讨论、尝试、体验等),而且有角色的转换——从传授者、管理者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同时还有个性的自我完善——需要民主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纳学生的情怀。
四、师生互动,还应该建立在师生间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看到的是一种双边(或多边)交往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指点,学生思考;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共同探讨问题,互相交流,互相倾听、感悟、期待。这些活动的实质,是师生间相互的沟通,实现这种沟通,理解是基础。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友好关系是建立在互相切磋、相互帮助的基础之上的。我们看到,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与学生建立起了一种非常融洽的关系,相互理解,彼此信任,情感相通,配合默契。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合作学习 ,真诚沟通。老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一丝微笑,学生都心领神会。而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面部表情的些许变化,老师也能心明如镜,知之甚深,真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这里的灵犀就是我们的老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建立起来的相互理解。
作为一个社会学的范畴,交往总是以双方互为主客体为前提的,交往双方都是彼此关系的创造者,又是相互认识的对象,在交往中双方都应接受对方,受到对方的影响并有某种收获,这就是交往的三个属性:主体、互动性和互惠性。正是在互为主体的交往对话中,教师与学生才能对所学的东西达成共识,真正拥有知识,并且共同享用对方的经验和体验,也才能实现"教学相长"。
总之,通过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交往互动,在"对话"式教育中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让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从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