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是平凡的,但又是神奇的,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在近三十年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实践中,我体会到:校长有什么样的境界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教师有什么样的精神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一所学校办的好不好,最高的标准是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它取决于外界的口碑;一所学校办得出色不出色,它的终极标准是学校个体是否能得到全面而个性的发展,是否能得到适当的乃至是最好的成长。从而悟到了学校发展的关键在于管理者,而对于学校管理,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体会。
一、重视师德建设,提升人格魅力
我认为,学校管理中,"人格魅力"是第一教育力,教育管理者要争做高尚师德的践行者, 先进理念的传播者,开拓创新的探索者。
1.倡导团队合作
一个处室、一个年级、一个学科组都是一个小团队,工作上最重要的是形成默契、主动的配合。能否构建一个和谐的团队,是衡量和检验一个素质高低,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生活中,我们有时急着穿衣服,扣子扣不齐,衣服是歪的,社会学上称之为"第一颗纽扣效应"。管理者就像"第一颗扣子",工作成效首先取决于自己的定位准不准,是否找准基点和坐标。应做到六个相互: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相互补台。每个人都要维护集体的团结、利益和形象。
2.发扬奉献精神
甘于奉献,真抓实干,苦练内功,下真功,下苦功,下细功,这应是学校管理者的底线要求。作为管理者不应只有值班、加班的概念,还要做到:有困难的地方有管理者,有师生的地方有管理者,有师生的时间有管理者。要求老师做到的,管理者首先做到,要老师做好的,管理者必须做好,而且要做到尽职尽责,尽善尽美,用心谋事,用心干事。
3.坚持工作原则
作为学校管理者,应事事有原则,时时有立场,是非分明,不做"老好人"。对于身边违反原则的现象,一定要注意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该提醒的提醒,该批评的批评,敢说敢作敢为,绝不能纵容包庇。这样才能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底线,引领教职工严格遵守廉洁执教的各项规定,自重、自警、自省、自励、洁身自好、一尘不染。对于广大教职工而言,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出目标,严格要求,对他们的发展负责,这就是最大的爱护。所谓"上行下效",管理者坐得正、行得端,工作中才有说服力和带动力。
4.敢于担当责任
有了责任意识,才会有甘于奉献和创造;主动解决问题,主动攻坚排难,才会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全力以赴干好事业。讲责任最关键是要敢于负责任。作为管理者,每个人肩上都挑着一副担子,有的挑着班级管理的担子,有的挑着学科质量的担子,有的挑着服务师生的担子,只有各负其责,学校才能发展,事业才有希望。从一定意义上说,管理者负责任的程度决定着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事业发展的程度。管理者要有为工作"卧不安枕、食不甘味"的责任心,勇于承担重任,敢于做出牺牲,善于负责到底,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以显著的业绩证明自己,真正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二、加强学习研究,提高综合素质
日益激烈的教育竞争态势,为教育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努力提高管理能力和技术。
1.培养学习习惯
在当今的社会中,放松学习就等于放松提高,因此,我们要不断的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找出差距,发现不足,进而不断创新,实现跨越发展。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抓紧学习,善于学习,切实把学习作为一种习惯,自觉地把学习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不断地吸取新的理论,新的知识,提高理论素养,增强师德修养,坚定思想信念,更新知识内容,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能力,真正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家里手。
2.确立反思意识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也是学校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反思应坚持自我反思和对比反思,让师生知道:我来学校干什么?我要做什么样的人?我今天做得怎么样?更重要的是,还要经常看到别的学校的发展,教育改革的前沿。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构建新知,进而有所创新。
3.增进研究能力
一所学校要持之以恒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需要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进行新探索。管理者必须切实加强调查研究,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研究后进生的帮扶管理机制,还要研究如何处理好冷与热、虚与实、严与宽、堵与疏、爱与罚、刚与柔、管与放的关系。以研究促管理,以研究促发展。管理者要努力做到调查研究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增长才干在一线,树立形象在一线。
三、创新工作方法,讲求管理艺术
学校管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管理工作,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文化素质不断提升,民主意识也逐渐发生着变化,面对这样的情况,管理者必须运用合适的手段,有针对性的实施,不失为一种高效的管理艺术。
1.管理就是沟通、服务和引领
"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一股劲"这是我致力追求的目标。让团队成员形成了统一的思想和意志,构建了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工作中经常做到"有效沟通",及时掌握各种信息,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提不出问题,就是看的少,转的少,到位少,沟通少,交流少。管理者应切实避免这"五少",经常深入一线,既要发现被管理、被服务对象的优点,也要及时发现和提出他们的不足。试想,如果管理者心中有师生、真正爱师生,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努力用人格的力量感染人,用模范的行动影响人,讲的是师生想的,干的是师生盼的,改的是师生怨的,怎能不激发起全校师生向上的愿望呢?学校管理不是简单的督促、检查、评价,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要注意引领。引领包含的内容很多,诸如教育精神、道德修养、校规校纪、教育艺术等,都需要管理者带头干、带领师生一起干。沟通要主动,服务要到位,引领要超前。
2.增强计划性和预见性
在学校管理中,各处室、各学科组,各班级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清楚各自的目标,并对实现途径和方法进行认真比较和思考。设计出总体的实现措施和分段实施细则,努力从班级管理、学科管理等关键点上寻找突破。可以说,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同样重要,在实施中要注意分段目标的实现,及时对实施方案进行必要调整。
3.注重工作细节
细节左右成败,细节就是素质。细节的落实程度,是一个人工作态度的表现,也是一个人工作智慧的显现。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实际效果取决于自始至终的组织过程,取决于其中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比如,德育工作中,应遵循"明理、诚信、感恩"等理念,细节越细,操作性就越强,问题就越少,效率就越高,成效就越显著。因此,管理者必须认真抓好每一个细节,超前谋划好每一个环节,做到细之又细,精之又精,才能确保工作中少出现或不出现失误。营造了和谐发展的教育环境,构建了和谐发展的管理模式,打造了和谐发展的教师队伍,培养了和谐发展的学生。 学校管理工作是神奇的,但又是平凡的,且行且思,且思且行,在行与思的结合中,将一种平凡做到极致,便是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