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体育系学生对所开设课程的兴趣调查研究

体育系学生对所开设课程的兴趣调查研究

作 者:陈会民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竞技体育学校 262400)

摘   要:通过对在校学生的调查问卷及统计分析,根据我国当前体育教育改革的要求,提出相应的课程设置对策,以便提高体育教育学生学习兴趣,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形成体育教育良性循环的局面。
关键词:体育教育;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学习兴趣;教育实践

1、前言
在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学体育教育课程设置已经跟不上教学改革的步伐。存在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低的现象。本文针对高校体育系所开课程进行调查。并设计了相关的调查问卷。通过查阅参考相关资料,对照课程表和针对体育系学生的兴趣度进行问卷调查,并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锻炼指明方向,并对探索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对象
部分高校14级体育系全体学生
3、研究方法
3.1文献资料
《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现状及改革对策》、《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课学习兴趣问卷调查的启示》、《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现状及改革对策》、《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探讨》、《新课程标准对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新要求》、《师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3.2 问卷调查法
对某高校14级体育系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3.3 数据统计法
对14级体育系的问卷调查和课程设置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
4、当前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4.1运动技术教学思想严重  人文素质教育欠缺
当前,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中,运动技术教学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突出表现为: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中过分注重学生运动技术与运动技能的形成。对学生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教育明显不足。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模式上,所遵循的是运动员、教练员专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关注相当不够,以"运动技术打天下"的指导思想来教育学生。使认真的学生热衷于专业技术的学习和训练。对学生现实人生、处世交友、社会生存等人文教育乏,以运动成绩的好坏来衡量学生的一切。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专项训练和比赛中.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应变能力、灵活性、再塑性等教育不够;过分注重专业教育,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缺乏或形式化.从使学生人生目标短浅、功利主义严重、思想道德滑坡、价值取向扭曲。
4.2 教育课程少、知识陈旧学生教育教学能力低
从实质看上,师范教育包括两个专业:一个是学科专业,一个是教育专业。对于即将走上教学工作岗位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来讲,这两个专业是从教的"两条腿"二者缺一不可。然而在我国却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即重视学科专业的学习,忽视教育专业的学习。
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情况来看,其教育课程学时数一般,占总学时数的15.4%。而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课程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22.4%。二者相比,体育教育专业教育课程偏少。
5、建立适合中学体育新教育目标的本科课程体系
为适应中学体育而向21世纪的发展需要,必须更新本科教学内容,建立新的本科课程体系,这是决定人才知识结构,功能结构和素质结构,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
5.1 更新课程内容  重视教材开发
我们在本科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增加适应中学教育目标需要的,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学生感兴趣的体闲类、健身类、舞蹈类等内容,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并合理安排本科教学中各部分比例;另一方面,增加"锻炼"部分课时,减少"竞技"部分课时。注重本科教材的开发,使教材内容尽快更新,同时借鉴国外先进教材内容,做到"洋为中用",并且补充新知识、新内容,保证教材内容的科学性与先进性。
5.2 适当压缩必修课  增加选修课
由于学校体教专业的培养模式一直沿用传统定向化模式,致使课程设置中必修课比例偏大,选修课比例偏小,学生学习范围过窄,兴趣不高。我们可以适当压缩必修课,使之系统化、模块化,还可结合本地区特点开设一些学生有兴趣的课程,如旱冰、街舞、跆拳道、游泳等项目。
5.3 改变专项选修课形式
改变专项选修课主要在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的基础上,同时要注意到学生的个性差异,避免学生产生饥饱不一和"偏食"的现象。对此应采用主副专修制度或多项专修制,按不同比例安排,如篮球、排球、足球按3,2,1或1,2,3的比例进行专修。专选制度可由大三开设改成大一进校就可以有侧重的选专项,而不影响以后专项地选取。这样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本科知识技术、技能,避免了结构单一、知识面窄的现象,更好地适应中学体育课新的教育目标。
5.4 重视实践教学
通过开展体育实践课,技术分析课,竞赛的组织与裁判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实践,不断分析总结,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更好地为中学体育的发展需要服务。
21世纪我国高师体教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以中学体育新的教育目标的需要为出发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高师体教专业师资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 韩春利.  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现状及改革对策[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 钱涛.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 王庆龙. 体育课学习兴趣问卷调查的启示[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第22卷第6期
[4] 朱建峰. 师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J].   林区教学    2005年第3期
[5] 韩春利. 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现状及改革对策[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第39卷  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