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地理区域地理部分内容繁多,千篇一律的学习,学生经常混淆知识,且易出现疲倦厌烦状态。为提高学生对区域地理的整体认识和把握,笔者通过整合六年级下册世界地理部分教材,以专题形式展开学习,探寻区域地理学习方法。
关键词:区域地理;资源整合
区域地理是初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区域众多,知识点繁多琐碎,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面临课堂教学任务繁重,学生在学习时易出现大量记忆琐粹知识和知识混淆的情况。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累,甚至学生结业后仍弄不清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鉴于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部分在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方面存在关联性和相似性,基于北师大王民教授提出的"地理核心素养习得方法之--将知识结构化"原则,为体现知识整体的、内在的结构关联,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避免教师和学生过于重视碎片化知识点而忽视内在结构体系,笔者对六年级下册的教材资源作进一步的调整和结构加工,尝试以地理要素专题形式开展区域地理的学习。
一、基于课程标准,确立地理课程整合的专题
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及基本要求,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要达成的目的。初中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等影响甚至决定了它的气候,进而影响了河流的分布、资源的分布,从而又影响了人口、民族的分布、经济的发展等。因此,笔者将六年级下册内容大体划分为如下专题:认识区域位置;认识地形;认识气候;位置、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认识河流;地形、气候与河流;农业;工业;服务业;资源与环境等。
二、依托课标内容、教材内容、学情,确定专题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课堂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希望学生经历学习以后形成的预期结果,明确了教学内容,在方向上对教学的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学习目标的制定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情。
一个地理要素专题可能包括一项或几项课标内容,需要一节课甚至是几节课完成一个专题。比如鲁教版六年级下册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专题对应的课标要求有3条:"1.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2.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3.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由于位置和范围是学习区域地理的起始篇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因此本专题主要突破学习地理位置的基本方法,为之后区域地理学习做好铺垫。学生通过对不同尺度地理区域位置的描述,掌握基本方法。基于此,位置专题的学习目标最终确定为:结合亚洲地理位置的学习,通过案例分析,学会运用地图等资料,描述一个大洲、地区、国家的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三、分解学习目标,提炼专题教学结构
布鲁纳认为,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使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去理解它。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这是在运用知识方面的最低要求,它有助于解决学生在课外所遇到的问题和事件,或者在日后训练中所遇到问题。因此,提炼教学结构是专题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比如地理位置专题,需要明确描述不同尺度地理位置的基本方法与思路。即半球位置:位于哪个半球;经纬度位置:所处的经纬度范围,重要的纬线,所处的温度带和纬度带;海陆位置:所处大洲或国家的方位,濒临的海洋等等。这就是描述地理位置的"结构"。
结构具有较强的迁移力,学生掌握了地理知识之间的内在结构、学习方法的结构,就可以借助结构的支撑,在类似或超越原来的学习情境中运用。
四、运用长程两段教学策略,选取典型案例、开展专题教学
运用"长程两段"教学策略,就是将每一结构单元的教学分为"教学结构"阶段和"运用结构"阶段。即实施课程资源整合,对教材文本进行结构加工,运用典型案例学习,形成方法结构,再用案例进行拓展练习,实现方法结构的迁移运用。这样通过学习结构、运用结构,改变局限于知识点的千篇一律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结构化的认识和综合性的思维方式,也便于学生在掌握和灵活运用结构时主动参与思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这一环节中,选取典型的学习案例和有针对性的拓展案例尤为关键。
如在河流专题中突破河流水文特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时,河流具有的提供水源、航运、水能发电等等价值,都是采用世界或中国的不同河流作为案例来分析,用案例教学,再用案例练习。如通过分析长江的航运价值,归纳影响河流航运价值的因素,提炼内在结构(如图),
然后通过分析亚马孙河和莱茵河的航运价值巩固练习。这样的好处是:学生学会分析河流航运价值的基本方法,换成任何一条其他的河流都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来分析,实现方法迁移。
五、选取典型区域,综合分析各专题要素的内在联系及对区域的影响,提升区域整体认知
考虑区域的整体性原则,学习完各地理要素的基本分析方法后,还需要将各要素综合在一起,分析该区域内的各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之间的联系。如可以以日本为例,分析其位置与范围、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特征及这样自然条件下人们生活与工农业生产等特点。通过对区域的整体认知,掌握地理学科的内在结构,学会分析区域的基本思路。
通过对区域地理部分教材整合,一方面教师对学科体系更加清晰,对初中阶段教学内容掌握更加熟练。另一方面学生不再局限于繁多知识点的学习现状,而形成对区域的各要素内在联系的认识和对区域的整体认知,并且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结构和学习方法,实现地理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亚萍,王芳 备课的变革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