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作 者:高 鹏 (山东泰安岱岳区天平街道北大圈回民小学 271000)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语文教师能够更好地规划课堂教学,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语文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建课堂情境,优化师生关系,促进小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语文课堂中,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探讨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前言
在教育界领域,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样也为其带来了具体革命意义的影响,推动着现代教育方式、手段、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而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其中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各个学科教学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便于为各个学科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使学科的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升。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即将多种现代教学手段,如录像、电脑、投影、电视等设备以及多媒体教学技术,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以辅助教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达到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1、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1.1小学语文教学观念比较落后
对于小学阶段的一部分语文教师而言,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填鸭式"教学,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一般情况下,这种"填鸭式"教学所需要的教学工具就只是一支粉笔和教师的一张嘴。通常学生都不需要进行自主思考和理解,接受这种教学方式的学生一般都难以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样一来,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这门课程失去学习的兴趣。
1.2对信息技术过度依赖
小学阶段还存在着一部分语文教师恰恰与一些教学观念落后教师的情况相反,他们对信息技术形成了过度依赖的心理。比如,一些仅需要教师口头讲述的内容,他们依然会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这样一来,除了会让学生对技术产生依赖心理,同时还会导致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缺乏基本的交流,这种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同样会产生不利影响。
2、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1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要能调动起学生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给学生创设学习的氛围。恰到好处地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圆明园建筑的宏伟、文物的珍贵,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瑰宝的热爱,可以从网上下载了许多有关图片资料。从而使得学生能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字,而是将图片和文字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想象力,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其将自己所想象的美景用语言描述出来。比如说"金碧辉煌的殿堂"、"平潮秋月"以及"狮子林"等,为学生配以一定的图片资料,再结合课本上的文字描述,学生再通过自身的想象力,就能够把圆明园梦幻般的美读出来。心理学实验已经证明,在对于学生进行新知识的讲授时,如果能够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新知识的具体形象,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从而对其求知欲加以有效的激发,使得学生掌握新知识的速度能够得以有效的加快。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生动、直观的特点,把学生领入文本中,深入探究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这两部分,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激发学生情感,达到与作者的共鸣。多媒体的运用,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教学融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
2.2 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要能调动起学生的感官
在新课标中,十分注重教学的互动,强调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问题的设置必须要具有建设性,然后再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对于学生的思路加以点播,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获取知识。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主角,学生才应该是课堂的主体。如果学生不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是不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的。比如说在进行《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课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然后再提出自己所不能够理解的问题,很多孩子对于空隙不理解,于是我出事课件演示给学生看,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作者的描述,在客观上促进了课文的学习和理解,然后再带着学生边读文章边品味文章的美妙修辞,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样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而且在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也对于其自身的口语表达和语言组织能力进行了有效的锻炼,这样也使得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从而使得语文教学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效。
2.3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要能调动起学生的思维
认知心理学认为:"决定学习结果的最为直接的因素就是学生,虽然教材以及媒体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们只是影响学习结果的间接因素。"所以在课堂上根据学生、好奇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思维,挖掘课文中的亮点,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能力。恰当地利用投影、幻灯、录像或计算机等电教多媒体,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启示,带动了学生的参与能力,充分促发学生的思维。课文类别迥异切入点也自有不同,在《赵州桥》一课,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要让学生能够理解赵州桥的设计为何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而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个问题,就必须要使得学生能够明白赵州桥结构的独特作用,但是由于学生知识积累有限,对于建筑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比较陌生,而且有一定的难度,我准备了课件,通过赵州桥的动态解析图向学生讲解。这样一来,就把课本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了直观的图像,学生通过对于图片的观察便可理解赵州桥结构的独特。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讨论,将赵州桥与其它桥梁进行对比,这样一来,学生既理解了课文,也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发散学生思维,拓展了其思维。
结束语
总之,要想对于新型语文课堂加以有效的构建,就必须要对于网络资源加以充分的利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充满魅力,充满效力。
参考文献
[1] 张翠焕.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学周刊. 2015(01)
[2] 张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J]. 学周刊. 2015(09)
[3] 金晶.  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5(03)
[4] 王靓.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