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教材编排探讨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教材编排探讨

作 者:刘志刚 新疆巴州和静高级中学 841300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在中学化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理解物质性质、用途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版本的教材编排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存在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这部分内容在人教版不同版本的教材中,编排体系上有很大的区别。这主要是由于教学大纲与新课标的课程目标和理念有所不同。
    人教版旧教材普高必修1是依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大纲对这部分的内容要求如右表。①        附:A:对所学知识有大致的印象。
        B:知道“是什么”。能够
        根据所学知识的要点识别有关材料。C:懂得“为什么”。能够领会概念和原理的基本涵义,能够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人教版必修2是依据《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要求如右表。②

   人教版旧教材普高必修1第五章编排的是这部分内容,第五章分为4节: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第四节化学键。人教版新教材化学必修2第一章编排了这部分内容,第1章内容分为3节: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节化学键。人教版新旧教材中,化学键这部分内容变化不大。
        人教版新旧教材在模块上进行了调整,旧教材设置讨论和实验模块。新教材设置了科学探究、实验、学与问、资料卡片、实践活动模块,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活动。旧教材中前3节内容调整成2节,元素周期表调整到元素周期律的前面,教材删除了电子云、电子运动特征、Al2O3、Al(OH)3等内容,增加了碱金属族、卤族的性质。
        旧教材是在学习了碱金属族和卤族的知识后,再学习元素周期律的知识的。这两族代表典型的金属和非金属的元素,这两章中也学习了两族元素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这些为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特殊物质到一般规律的提升,对于知识体系的构建具有重大的作用。旧教材从结构、性质、位置、用途这样的顺序编排内容,这是典型的学科本位课程,强调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新教材第一节分为3个部分:一、元素周期表;二、元素的性质与结构;三、核素。元素周期表属于了解层次的内容,清楚元素周期表的构造。这部分的内容与旧教材比较篇幅和要求都低的多。第2部分的安排是教材的一个重大变化:主要讲述了碱金属元素和卤素的性质,占到整节内容60%的篇幅。大篇幅的讲解这两族元素的性质,其编排目的是什么?在课堂教学中重点是否要放在对这两族元素性质的学习上呢?在教学上很多教师把重点放在这两族性质的学习上,这样的理解存在偏差。依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这一部分的重点应该是放在对这两族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的总结和理解上。碱金属代表典型的金属元素的性质,卤素代表典型的非金属元素的性质。通过这两族元素性质的学习,要体会这两族元素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得出结论:从上到下,碱金属族元素金属性逐渐增强,化学性质越来越活泼,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从上到下,卤族元素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化学性质活泼性越来越差,得电子能力越来越弱。综合在一起得出结论: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这些内容并不是直接灌输给学生,它设计成了科学探究、学与问和资料卡片模块,这些结论也不是教师直接要学生记住,需要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去总结,通过数据去分析得出。这样的编排增加了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学习的结论大部分通过直接体验得到的,更加符合认知规律。学生能够把相关知识内化,弄清其内在联系,不再是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为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理解元素周期律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新课程改革已经多年,很多教师还是用新教材,教旧内容。没有认真去解读新的课程标准,研究新的教材,这样多花了精力,效果不是很好。仔细研读课程标准相关的内容,准确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多关注新旧教材编排的不同之处,弄清其意图,使学生学的轻松、有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
[2]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