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向社会输入了大量优秀人才。由于特殊的教育定位,职业院校学生在人员构成、入学途径、知识结构、文化修养、兴趣爱好等多方面,都展现了自身特点,加之外力环境的影响,他们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教育活动开展尤为必要。本文在对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特点作出分析与总结的基础上,就其心理健康教育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心理;教育对策
引言
素质教育环境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已然成为了各层次教育的核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这就对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在学术界以及全社会的关注下,职业院校心理教育已初具成效,在全面发展人才一途上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就实践事实而言,其与学生心理特点的契合度还有待提升。
一、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特点
职业院校由于自身特殊的教育定位,其生源构成较之普通本科院校更加多元,包括高中毕业生、中专毕业生等,他们虽然同样作为统招计划录取,但成绩偏低,侧面映射了其知识基础差、学习能力弱、综合素养低等问题,表现出了自卑心理、逆反心理等,严重影响了其健康成长。理性审查发现,职业院校学生也有属于自身的发光点,如动手能力强、为人谦逊、思维活跃等,是国家未来建设的可造之材。因此,加强职业院校心理引导教育志在必行。据相关调研结果显示,职业院校学生自卑而又极度渴求他人的认同,适应能力差却期望他人理解与尊重,造成了其一定程度的焦虑心理。究其根本,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特点的形成与多重因素相关,如教师、家长、社会等。尤其是多元文化生态背景下,自由网络交际环境进一步凸显了职业院校学生个性。
二、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作者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整合师资力量
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作为主导,现阶段分为专职和兼职两类,其综合能力素质表现直接影响了教育实效。近年来,随着教育普及化发展,生源数量急速增长,加之职业院校配套投入不足,在不同程度上暴露了师资力量匮乏问题,对学生关注片面,加重了其不良心理。因此,新时期,职业院校在积极响应国家扩招政策的同时,亦应理性审查自身教育承载能力,准确定位教师职能,并逐步加强相关投入建设,以为心理教育开展提供良好的支持条件。在实践过程中,职业院校需全面分析专、兼职教师的优势,整合既有资源,根据学生心理发展需求,合理分配岗位职责,最大限度地提升教育实力。同时,职业院校还应定期组织教研、培训等工作,及时更新教师理念,丰富其学识涵养,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与职业素质。
(二)丰富引导服务
心理教育的关键在于引导,教师更多地发挥外力作用,健康心理的养成还需依靠学生自身。大多数职业院校学生人际关系敏感、适应能力差、依赖性强等心理特点,使得他们认同和接受心理教育的周期较长,而一旦与教师确立信任关系,对其引导会特别信服。因此,职业院校心理教师要善用学生心理,不断丰富教育服务,如情感教育、生命教育、挫折教育、职业教育等,全面关注其思想认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与此同时,教师还需注重措辞直白严谨,避免学生理解歧义的基础上,促使他们欣然接受,在和谐、友爱的情感氛围下,影响其心理健康。此外,为了提升心理教育实效,职业院校还应开设心理咨询室,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一对一服务,解决问题。
(三)延展教育时空
综合来讲,职业院校学生心理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主体参与和支持,包括家庭、社会等。具体而言,职业院校应积极发动家庭力量,填补学生情感引导上的空白,使之在亲情、友情、师情等的感染下,自我约束和成长。在此过程中,职业院校必要时要认真了解学生成长环境背景,客观分析其心理特点形成的诱因,有针对性地采取举措,以提高教育实效。而从社会层次上讲,政府应加强对网络文化传播的监管,及时消除不良信息,传递正能量,扎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地位,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良好成长环境。另外,职业院校则需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大力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模式建设,通过微信、微博、QQ等,建立师生良好互动关系,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延展教育引导时空。
结束语
总而言之,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志在必行。由于个人能力有限,而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特点构成复杂,其影响因素众多,本文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因此,作者呼吁学术界的大家广泛参与此课题研究,全面总结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特点,综合审查其影响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有效教育对策,完成人才战略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刘严. 浅析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特点[J]. 商,2015,10:292.
[2]汪峻峰. 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分析[J]. 信息化建设,2015,10:348.
[3]王莹华. 职业院校学生心理与学习能力特点分析及对策[J]. 求知导刊,2016,0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