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中年级处在习作的起步阶段,大部分学生对习作有畏难情绪,缺乏习作热情。即使写出来的作文也毫无真情实感,与理想中的"我手写我心"的童真、童稚相去甚远。
怎样把起步阶段的学生引上习作"正轨"呢?随文练笔是个不错的尝试。所谓随文练笔,就是以课文为"例子",抓住读和写的"契合点",力求通过课文这个载体,进行习作训练。叶圣陶曾指出:"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字的能力,训练写作的技能,这些事不能凭空着手,都得有所凭借。凭借什么?就是课文或选文。""例子"就是教材中优秀、典型的而又各具特色的文章,在思想熏陶、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独具匠心,是可模仿、可学习、可借鉴的"有源之水"。从实践来看,随文练笔只要找准读和写的"契合点",就可以实现从写一句话到几句话过渡,从写一段话到几段话、一篇文章的过渡,梯次进行可以降低习作的难度,激发"一吐为快"的习作欲望,培养习作自信心。
一、以典型段落为范,仿写练笔
典型段落具有语言生动,文质兼美的特点,是引导学生仿写的好材料。对于中年级的同学来说,引导他们先把几句话写具体,并恰当运用简单的修辞手法,是切实提高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这样描写漓江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同学们发现这句话写了漓江水的什么特点?
生:静、清、绿的特点。
师:同学们喜欢哪个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生:我喜欢"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这句话。因为水流是缓缓的,所以作者认为它不像在流,是静态的。
生:我喜欢写漓江水清的那句,作者是通过视觉来写它的清。
生:我喜欢打比方的句子,写出漓江水的绿,又生动又形象。
生:我喜欢全句用了排比的写法,使句子既生动又整齐,读起来还有节奏。
师:同学们都很会观察,如果请同学们写一处景物,你会不会通过观察、想象,运用打比方、排比等写法写具体呢?
同学们纷纷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动笔练习,其中两位同学的仿写句子:
草原上的野花长得真高啊,高得没过你的膝盖,有的甚至抵到你的胸口;草原上的野花真香啊,忙得蜜蜂、蝴蝶嗅完了这朵又急匆匆地飞向那朵;草原上的野花真美啊,美得如同绵延的锦缎。
初秋时节,小河的水格外清,清得连树的倒影都看得清清楚楚;小河的水格外凉,凉得连小鱼小虾都躲到深处;小河的水格外绿,绿得仿佛是一条碧玉般的绸带。
在句子练写成熟后,通过分析段落结构规律,可以由句及段,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
二、以精彩插图或语言空白处为介,想象练笔
有人把插图称作课文的"第二语言",课文中的精彩插图意境深远,有的是课文内容的补白,有的是思想感情的升华,对于理解课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利用好插图进行练笔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放飞想象的好材料。叶圣陶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插图虽是"静"的,但通过想象背后的事物,画面中的故事或人物就会"活"起来。
想象练笔不仅可以用于插图的描写,还可以用于描述留有余地或语言空白处。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中,小姑娘贝蒂与父母一道"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文中并没有具体写她是怎样救护燕子的,给学生阅读带来很大的想象空间。因此可以穿插小练笔:《小贝蒂和小燕子》,展开想象再现一个本该受到保护的小姑娘却用自己的双手温暖了燕子的生命,这本就是一种崇高而又尊重生命的爱。结果孩子们在练笔中把自己想象成小贝蒂,在茫茫山间寻找燕子。"她"忘记了寒冷,忘记了饥饿,忘记了疲惫,忘记了手被岩石划破的疼痛。
三、抓住"兴趣"点,拓展练笔
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多结构严谨,语句优美。尤其是说明事理的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结构特点突出,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生动,很适合小学段学生阅读和学习。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新型玻璃》一文,共有6个自然段,前5个自然段依次介绍了5种新型玻璃。这5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介绍每种新型玻璃时都是先讲特点,再讲用途。二是特别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且富于变化。同学们在对5种玻璃的特点和用途深入了解后,也兴致勃勃地想当一回发明家,发明一种新型玻璃。在口语交际后,一位老师相机出示了小练笔:请同学们学习作者介绍新型玻璃的方法(先介绍特点再介绍用途),将你准备发明的新型玻璃写一段话插入文中,与课文成为一个整体。
四、找准"感"点,延伸练笔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地知识学习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生长的生命历程,它生机勃勃、妙趣横生,是问题的集散地。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写人叙事的文章,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冲突剧烈,时而让人豁然开朗,时而让人怦然心动,时而让人慨而叹之,时而让人忧心忡忡。抓住情节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中扣人心弦的部分,使之成为练笔的"点",既丰富了课文内涵,又找准学生的"感"点,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变幻表述方式,改写练笔
语文学习中如果引导学生对现有文章进行改写,同学们往往兴致勃勃,大有与作者一试争锋的热情。选取合适的文本进行改写既有利于加强对文本内涵和语言文字的理解,又能增强布局谋篇的能力。如学习了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桥流水人家》第一、二自然段家乡的小溪和儿童趣事的描写后,一位老师引导学生把读到的文字想象成一幅画,再用诗歌的形式把画面描绘出来,同学们接到任务后跃跃欲试,纷纷创作起来,其中一位同学这样写:
溪流淙淙将村绕,
杨柳婀娜当镜照。
水鸟争啼站溪腰,
鱼虾成群儿童闹。
如此改写丰富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增强了审美、鉴赏美的能力。学习了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鲸》这篇说明事物的文章后,有位老师设计了《鲸的自述》小练笔,学生采用第一人称的表达形式介绍鲸,既准确使用了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又从儿童视角介绍这一庞然大物,别有一番情趣。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随文练笔的"契合点"恰是架起读与写的桥梁,只要坚持练笔适时适度,落点准确切合语境,假以时日,定会出现学生习作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河的蔚然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