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我观的涵义及产生的根源
自我观或称自我理念,是个体对自身生存及其价值的知觉和认定,是“个体所习得并认定的关于自身存在的信念、态度及看法的总和”(Purkey,1988)。对自我身份、自我特质及自我在社会文化群体中的地位作用的认定构成了自我观的内涵。同时,它也“指个体所具有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系统,个体从中获得一种时间上的连续感和反观自身的内省能力,即个体在每天的生活中有一种对我之作为同一个体存在的体验”(Slewart and Bennett,1991:130)。自我观的形成过程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同文化的社会结构、世界观和价值观影响制约着作为该文化成员的个体自我观的形成。
中西文化在自我人性本质的界定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分歧,由此决定了人们在语言交际中自我观的差异。在中国人看来,“仁者,人也”。“仁”是“人”字旁一个“二”字,亦即是说,只有 在“二”人的对应关系中,才能对任何一方下定义。对中国人来说,“我行我素”、“一意孤行”、“孤芳自赏”等都是不好的状态;一个人自孤自,不顾及别人被称为“孤寒”;而单个人的见识也被认为是有限的,因此说“孤陋寡闻”;“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也都是含有贬义的名称。所以,中国文化倾向于将人、自然、社会群体相结合,信奉“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这种“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指导和影响下,人们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及语言观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统一。这种群体观使人们对集体或群体有很强的归属感,在交际中人们提倡凡事以家庭、社会和国家利益为先。
而西方人相信个人灵魂的存在,有了这种个体灵魂的观念,就容易产生明确的“自我”的疆界。所以,西方文化倾向于将人的本质与自然界相分离,天人相分,二者对立。这种观念将人性本质与自然界明确区分开,也将作为个体的自我和作为他人或群体的社会关系明确区分开。“天人相分”的观念决定了西方人一切分二,对待事物习惯分析的思想方式和重逻辑的思维模式,以及求“精确”的语言观。这种个体观使人们崇尚个性自由,在交际中每个个体都是一个完全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的个体,他的思维方式,行为都与别人不一样。
二、自我观差异在中西文化交流中造成的冲突
个体主义作为西方文化的传统,其实质就是在个体自我表现与他人之间划定明确的界线,在此界线内,自我作为知觉的主体、行动的源端、社会关系中的独立个体。所以,西方社会里崇尚个性张扬。最突出的表现是对私人权的三个组成部分——私人空间、私人时间和私人活动的领域的关注,这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常常引起误解的领域。如在中西方交流中,人们最常谈及的例子是见面时中国人向外国人打招呼:“吃饭了吗?”“干什么去?”等常被认为是对私人权的侵犯。在美国隐私权被认为是人们最高的要求,它得到了尊重,人们就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由于中国文化的自我观将个体置于群体关系之中,人际关系是判定自我形象的主要参照,因此中国人的语言行为对环境、对方或心理具有高度的依赖性。交际中,人们尽量少与别人争执,讲起话来也尽量婉转;常常是“察言观色”、“心领神会”之后发表意见。一般地说,中国人不习惯用语言辩论,他们设法回避言辞角逐,与人交往也常常是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之上才与其交流,这种交际方式和西方人的“直言快语”式的进入主题的谈话方式相差甚远。由于西方文化中的自我观具有个体特质和主体性的定位,西方人在许多环境中都追求个性的突出与张扬,在交际中直截了当,喜欢争论。如美国人就以健谈而闻名遐迩,他们把言语当作认识别人手段,常常是通过谈话来认识别人。对他们来讲,言语能力缺乏是无能的表现,对别人以言相对乃是极大关心的表现(贾玉新,2002:285-289)。
在口头和书面语的表达方式上中西方自我观差异也表现得十分明显。如在信息的排列顺序上,中国人往往采取迂回策略,把所陈述的主题放在最后。如汉语中常常用“因为/所以”,“如果/那么”等模式,分别作为话语的开始和主题陈述的标记,将原因 、条件、让步的信息先陈述,重要信息或主题信息放最后。在向别人提出要求时,也总是先陈述原因、背景,以使对方有个思想准备,引起对方的同情和理解,之后才提出自己的具体要求。汉语的这种结构风格正是整体思维的表现,也是自我观在群体文化中的镜像反射。而英美人在交际中一般先陈述主题再阐述,喜欢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三、自我观剖析对跨文化交际学习的启示
首先,外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学。长期以来,我们对语言的认识受工具主义语言观的影响,认为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用它来交流思想,达到理解。这种“工具观”使人们只注意对工具本身,而忽视研究语言系统之外制约语言的因素,即文化。在外语教学中,工具主义的弊端更为严重。许多学生认为掌握了语言这种“工具”,但在跨文化交际中却遇到许多障碍,很难操作这个“工具”。贾玉新(1997:93-94)认为:一个人对自己母语使用规则的习得是无意识的,而且对这些规则的存在也毫无意识。正是这种无意识性使人们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往时容易产生交际失误,这是因为人们不自觉地进行语用迁移,在一定程度上,这种交际失误的后果往往比语法方面的错误严重得多,因为语法错误是语言本身的错误,而且有时不会影响交际,但语用或文化失误不仅会产生相互间的误解,而且对方会将其归因于一个人的品质和人格方面。所以,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这也是外语教学的重点。
其次,提高母语文化素质。为了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外语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外国文化的导入,但跨文化交际中的许多障碍不是来自不了解外国的文化,而是不了解本国文化造成的。许多学生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知识知之甚少,对本民族的文化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理性认识,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失误。所以,跨文化交际中的母语文化负迁移现象,除了受目的语文化的了解的限制外,许多应归咎于学生的母语文化的匮乏。所以,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更要加强母语文化知识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减少交际中的失误,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