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写作教学中的想象力培养

写作教学中的想象力培养

作 者:易 洁 (肇庆学院文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摘   要: 文章从加强生活积累、记忆表象的储备以及加强情感的驱动与投入两方面入手,探讨写作课堂上想象能力的训练。
关键词:写作;想象力;培养

 所有创作活动都离不开一种重要的思维:想象力。想象就是"以形象思考、判断和感觉"(别林斯基语),从眼前的表象回忆联想起相关的其他事物,或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重新组合加工而创造出新形象。想象力是人类思想中最具创作活力的一种天资。就文章写作和文学创作而言,想象力是它的生命。一篇文章,从灵感到运思,到文章中形象的拓展或者主题的深化,都离不开想象。想象既摹情摹态、绘形绘色、拟声拟状,又感动内心、震撼心灵、激活情感,总是贯穿在写作过程中。它是作者不可或缺的东西。一个作品的成色和价值的高下以及其成败直接取决于想象能力的高低。因此,想象能力的训练,在写作能力训练中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平时加强生活积累和记忆表象的储备
没有人天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的。所有想象的产生及其能力的提高都是有条件的。如果一个人不熟不懂生活,那就根本无法展开想象,因为他无象可想。因为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像的心理过程,而表象则是你过去认知和感悟的东西存留在脑子里的印象。这些表象就相当于你脑子里创造"新产品"的原材料。原则上,一个人的表象越多,提供想象的原材料就越充分,想象就越丰富越活跃。也就是说想象绝对不是白日梦,不是天马行空,而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的创造。"物象→意象→形象"就是写作的三步曲:事物的表象到作者的想象再到作品创造出来的新形象。由此创作规律显而易见:表象丰富了,想象就能丰富而活跃,形象就会新颖而鲜活。它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进行生活的积累,以拥有更多想象的原材料。比如,春天一起到翰墨池边去看看正在发芽的柳树、满山坡怒放的杜鹃;盛夏的傍晚,一起捉捉小鱼喂一下池塘里的鸭子;深秋,在紫荆校道上欣赏满地的花瓣、漫天飞舞的黄叶;雨天,听听下雨的声音,然后一起模仿细雨声、大雨声、狂风暴雨……甚至在课堂上,让一个同学讲一个故事的开头,后面的分别让几个同学去继续,再让大家分角色饰演,不能不让同学们联想翩翩……
笔者就曾让学生在杜鹃花盛开的春天,坐在校园的湖边,观察从他们面前走过的游人,注意观察他们的服饰、走路的姿态以及说话的神情:一群小朋友欢笑着过去;一对青年男女小声地交谈着过去;一位老奶奶拉着小孙子的手一边哄着一边走过去;一位穿着显得有些旧的西装的老年知识分子戴着眼镜,迈着稳健的步子缓缓地过去;一个小伙子,嘴里小声地背念着英语单词旁若无人地过去……回来以后,大多学生还真能写出他们各自的心情。
其实从根本上讲,任何新鲜的想象,都不是凭空苦思冥想出来的。它的构成因素只能是人们在生活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哈利·波特》里,JK·罗琳想象出来的魔杖、飞天扫帚、隐形斗篷等,分明就是人们生活的夸张、再创造。魔杖、魔法石变出来的东西无一不是生活中实有的。就算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东西,也可以从中找到其构造原型。中国古代图腾的代表--龙与凤的形象,实际生活中虽然没有,但仔细考察它们形象的组成,还是可以找到现实根据。据闻一多先生考证:龙是以蛇身为主"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鼠的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与须"综合而成的。凤,据《说文解字》分析:"凤,神鸟也[1]。"由此可见,想象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发现和创造。
要充分发挥一个人的想象力,除了有生活的积累还不行。亚里士多德说"记忆和想象属于心灵的同一部分。一切可以想象的东西本质上都是记忆里的东西[2]。"可以说,想象首先是记忆,然后对头脑中所保存的事物加以扩大的或重新加以组合,形成一个全新的事物。头脑中最大限度地恢复过去被认知、被感悟、被反映的对象就是记忆。因此,呈现在大脑中的事物表象,通过回忆,反映过去的存在,而不是现实的存在。
黑格尔在谈到艺术家的能力时说:"属于这种创造活动的首先是掌握现实及其形象的资禀和敏感。这种资禀和敏感通过常在注意的听觉和视觉,把现实世界的丰富多彩图形印入心灵里。此外,这种创造活动还要靠牢固的记忆力,能把这种多彩图形的花花世界记住……一般地说,卓越的人物总是有超乎寻常的广博的记忆[3]。"
记忆最主要的特点是具体性、鲜明性。美国作家托马斯.沃尔夫在《一部长篇小说的创作中》里谈到:"记忆的一个特征是有很强的感受性。它能以真实的可靠性来复现和具体表现出生活中的各种气味、声音、颜色、形状和感觉。这个特征比记忆的其它任何特征都更明显。我的记忆复活了,它日以继夜地工作……我所回忆起的图景是十分具体实在的:沉重的用粗锌铁制的栏杆和把它们牢固地配制在一起的接合处。所有这一切都如此真实可见地出现在我的记忆中,以致感到我的手放在栏杆上,感到它的重量、形状和条纹[4]。"
创造性思维训练的起步于联想训练。美国心理学家梅德尼克试验过"遥远联想"。苏联心理学家试验过"中转训练",说是任何两个概念(语词)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阶段的中转,而建立联系。比如,笔者曾在课堂上让学生做了个"生活"和"网"的联想。这个就很容易办到,很多学生马上想到"生活--禁锢--网"。可是,读到顾城的诗句"太阳是甜的"时,让他们找出"太阳"和"甜 "的中转项,都感到无所适从。这就说明平时学生们受的禁锢太多,不敢放开,稍微有点不同寻常就不敢想。
二、写作时加强情感的驱动和投入
作者的个人激情就是想象的驱动力。历来作家都提倡和强调"为情造文"、"繁采寡情,味之必厌",而不是"为文造情"。只有强烈地驱动和投入个人情感,想象的能力才会在写作时被充分调动,才能让感情充分浸润想象中的事物。英国散文家、批评家赫兹利特曾经说过:激情的火焰在与想象沟通以后,就如一道闪电一样,显示思想的深处,震撼我们的整个身心。许多作家都有这样的体验。曹禺在创作话剧《日出》时,感情激动得让人害怕。情绪爆发时,他摔碎了许多珍贵的纪念品……这反倒证明了作家处于一种激动的特殊的精神状态,往往会创造出成功的作品。
《人民日报》女记者孟晓云为写报告文学《胡杨泪》,特地到边疆荒野去寻找胡杨树,观察了解胡杨树的外形、质地。这些都使她联想着悲剧主人公钱宗仁。所以,她感到钱宗仁的每一句话都象从心中流出来的一滴滴胡杨泪。她这样描述她强烈的感受:"生活吸引我、冲撞我、挑动我。它有自己独特的色调,或悲怆,令人泪下;或深沉,令人深思;或欢乐,令人热血沸腾……""我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的事迹和命运纠缠着我,追着我,赶着我,刻不容缓,通常是刚写完一个,又有新的来折磨我,我不能有片刻的安宁[5]。"
一个人情感激昂时,最容易出现灵感。灵感爆发时,人的思维相当敏锐,想象活动也极为活跃,长期困惑的难题一下子就能解决,以前从没出现过的新鲜的形象也蹦了出来,当然文思也如潮涌。但是灵感的到来,总是稍纵即逝的,所以我们就要及时地抓住它。你就不要管它是什么,长成什么样,或者是一段话甚至仅只是一个词语,这些都不管,记下来再说,说不准哪一天你就会派上用场。苏轼说:"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 一定要抓住来去倏忽的灵感!
具体操作起来好象有点难度。很多学生说生活就象一潭死水,每天周而复始地上课、吃饭、睡觉,三点一线,没有任何激情可言。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创造力只有平常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以"疑"激起兴趣,甚至以故事或历史典故创设情境来调动学生的激情。著名的TED演讲《坠机让我学到的三件事》,短短的5分钟,Ric Elias就用了三次Imagine That(想像一下)。他让听众跟随着他一起想像飞机迫降冲入河流时,乘客们紧张的神情、飞机里烟雾弥漫的场景,通过场面的描述与构建,他其实是在讲者与听众之间构建起一种感受的联系,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感同身受。只有感同身受,情感才能更好地调动起来。
我们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使学生满腔热情又带着疑惑对待周围事物,所有事情都能做到经心动情,同时注意从书本和生活中不断汲取养料,这样学生的想象就会日益丰富。想象力提升了,写作水平自然就能达到一定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闻一多.伏羲考[M].闻一多全集·神话与诗,开明书店,1948:46.
[2]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1963:79.
[3]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商务印书馆,1979:357
[4]刘保端.美国作家论文学[M].三联书店,1984:313
[5]陈崇山.从一个人看一个世界[J].新闻三昧,1984(4).
作者简介
易洁(1971~),女,汉族,广东肇庆人,肇庆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写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