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探究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探究

作 者:凌宗利 江西省新建县流湖中学 330109

     一、创设情境,让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物理现象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转化成学生积极求知的驱动力。学生通过对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情境(现象或材料)的观察和分析,从而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的答案形成猜想与假设。 如《研究电磁铁》,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入电影《透明人》的片段,女主角利用心脏起搏器的直流电源等工具自制成一个粗陋的电磁铁把铁门外侧的铁栓吸住并拉开,成功进行自救的全程。视频播放完毕后,学生已表现出制作电磁铁的强烈欲望。设置问题“你认为要制作一个电磁铁,需要什么器材?”学生在视频情景中得到启示,从而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了积极的探索欲望。
  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很大一部来自于学生对学习所产生的欲望。在初中物理实验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欲望,例如在讲授分子的热运动这个知识点时,先告诉学生会有一个“奇异”的现象发生,先激起学生的兴趣。在为学生分组后,让每组学生均准备冷热水各一杯,之后便同时向两个杯子中各滴一滴墨水。顷刻,可以看到冷水中的墨水“无动于衷”,扩散的速度极其缓慢,但是热水杯中的墨水却已经扩散开来。这时学生会对这样差异甚大的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让大家进行讨论,之后再将其物理原理告诉学生。这样不仅可以让实验课变得生动有趣,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带动起学习的兴趣。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的科学态度。
    二、设置问题,运用对比性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现象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验课程和学生思维的发展,设置实验探究问题。在教学的重点处,抓住主要内容和关键,创设教学情境,提出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的核心问题。如密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设计,密度是学生在学习了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属性的进一步理解。密度概念及相关知识是今后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必要基础,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知识。教师将大小不同的铁块和铝块,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可以观察体积大的或者铝块一端下沉;将体积与外形相同、材料不同的物块放到天平的两端,天平不平衡。在此基础上教师 提出问题:通过观察的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发现物质的质量m与体积v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
  同时,运用对比性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现象。教师可以在实验的设计与安排上面进行一定的规划,将一些具有对比性的实验安排在一起,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物理概念、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在实验中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进行对比性实验有利于纠正学生理解上的一些错误的概念,在不断的对比实验中,找出物理规律,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例如在浮力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水中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强差对物体造成的压力差,我们可以设计如下浮力消失和产生的对比实验,把一块蜡块的底面紧压在平底的玻璃器皿的底面,使之紧密接触,然后缓慢地注水于容器中,使整个蜡块都浸没在水中,蜡块并不浮起。如果将蜡块与器皿底接触处推开一道小缝,让水浸入,蜡块则很快就浮起来。通过对比,学生对浮力产生的本质原因的理解就具体而深刻了。
  三、科学组织,创设多种途径让学生参与物理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分工、科学组织,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讨论,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培养合作精神。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中,由教师或学生提出总课题下的若干子课题,如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积大小的关系;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运动速度的关系;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压力大小的关系。将班级的学生分为若干实验小组,由教师指定或小组自主选择一个子课题进行实验。最后通过小组中、小组间学生的交流讨论以及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进取,学会多角度地分析物理问题和现象,学会在合作互动中学习,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要创设多种途径让学生参与物理实验,重点从两个方面着手:一开展课外实验小组。在课堂上所做的实验在物理学的实验中只是“凤毛麟角”,所以,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验小组,用以弥补课堂上的不足。实验中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二是适当开放实验室。学校的实验室每周适当开放一定的时间,并有物理老师值班。这样可以让一些对物理实验感兴趣的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验甚至是研究,教师可以给予指导,并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对其进行“保护式监督”,避免一些在实验中的危险发生。
  总之,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和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由于学生的认知基础与个人需求的不同,实验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不同,实验教学设备与场所等因素的不同,因而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实验教学环境的最优教学策略,教师需要开动脑筋,不断地学习创新,探索出更多的适合不同学生学习发展的实验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 徐翠凤.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0.
[2] 徐海燕.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J].新课程(中学版),2010.01.
[3] 马玉林.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三个难点的突破[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