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地理课程注重区域特点,但自然环境对人文环境的影响大同小异,尤其陌生区域,学生缺乏真实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尤显枯燥。本文以《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评价任务的设计为例把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课程整合,从地理教学实践中培养和发展核心素养。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关键能力;课程整合;评价任务
背景
区域地理教学中注重区域特点,但各区域自然要素特点和自然地理对人文地理的影响,大同小异,所以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因为不断重复学习方法,地理教学显得枯燥,学生学地理情绪不高。两年前开始尝试课程整合,主要对四册教材进行重组加工,即按照地理要素以及要素间的关系确定一系列专题进行教学。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我对课程整合又有了新的看法,整合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表面,基于核心素养的整合,教学将会有很大的改观。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为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经过地理学习而形成的具有地理学科特性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①。只有通过教学实践地理学科素养才能转化成为学生的素养。本文以《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为例,设置评价任务,分析如何在进行课程整合的同时落实地理核心素养。
一、区位选择,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和空间格局觉察能力
中学地理学科最具独特标志之一就是空间性,空间定位是地理学科最学科、最核心的内容之一,是区域地理教学的关键。地理空间定位能力,不是单纯的经纬度,更应当重视地理事物的"比较、相对"性。依据课标"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考虑选择一个区域作为载体可以将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塑造地形、航运、灌溉、旅游、发电、提供水资源等承载,长江三角洲最合适不过。所以将"自主阅读图文资料,说出长江三角洲的位置、地形、河流特征"作为一个评价任务。此环节的设计,不仅让学生能够描述长江三角洲的纬度和海陆位置,更重要的是能够说明与长江的相对位置,为突出河流的作用埋下伏笔。
地理空间格局是地理事物和现象在地球表面排列、布局、展示及其组合状况②。为落实学生的此项能力,设计评价任务"通过案例对比分析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认识自然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此环节整合世界和中国地理中典型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在该水文特征影响下的作用,意在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河流在不同河段,因河流的水文特征不同而表现的作用是不同的,人类可以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总之,通过选择不同区位的河流,让学生形成区域认知,即因所处的区域不同,地理特征也不相同。
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
核心素养强调除了必备品格以外,还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这些能力不是在一节课中能够达成的,而是经过不断地培养,长时间形成的一种品格。小组合作学习最大的优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训练他们的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本节课设计两个小组合作评价任务:通过阅读图文资料、小组合作,说出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活动题和相关案例,举例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应用到其他区域。
两个活动是本节课的难点,设置小组合作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锻炼思维,更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综合思维。
三、长程两段教学策略,实现课程整合,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长程两段"教学策略是在新基础教育专家的引导下,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教学策略,旨在将每一单元的教学分为"教结构"和"用结构"两段,从而体现知识的结构性和学习的方法性。此教学策略,贯穿本节课,意在利用课程整合的思想教学生学习结构,然后利用评价促进学生用结构。例如,举例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应用到其他区域。举例意为教结构,迁移意为用结构。"通过案例对比分析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认识自然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的设计则是在每一个地理区域分析时都可渗透人地观。地理环境千差万别,各自的区域性很明显,正是长江三角洲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富庶的"鱼米之乡",而鱼米之乡的形成则是人类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表现。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整合设置,课堂上学生的兴趣有增无减,能力提高可见。更多的时候,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会把社会与经济发展问题,国际关系问题,环境问题等引入课堂,唤醒学生的家国情怀。还有的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研究与解决一些真实的地理问题,如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等。由此带给学生的是终身难忘的记忆,提升的是地理课程整合带来的核心素养的提升③。
参考文献
[1]郑岐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捷径"中国教育报-课程周刊 2017年
[2]徐志梅.袁孝亭地理空间格局知觉能力及其培养《地理教学》2010年19期
[3]陈胜庆.地理课程的核心素养与育人价值《地理教学》2015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