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形式,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但长期以来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许多学生完做作业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不但不能认真对待,甚至出现抄袭的现象。这样做不仅浪费时间,也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合理的安排和布置数学作业是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检验教学成果的有力手段, 数学课后作业的高有效性不但能补充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盲点,帮助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更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方式之一。
(一)清晰目标,明确作业目的
数学课后作业的有效性的基础在于作业目标清晰,明确课后作业所要达到的目的。如果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之前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清晰的意图,不但加大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不能使课后作业达到应有的效果和目的。
因此,在布置作业之前,教师需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希望学生通过课后作业提高对哪部分知识的认识,加深对哪些概念的理解以及掌握哪些技能的应用。
(二)精选题库,实现轻负高效
有效的数学课后作业应力求牢牢抓住与教学概念体系中紧密联系的习题,有计划、有步骤地把这些习题分配到每次的作业中。同时,作业的设置应呈现一定的梯度,设置不同的难度级别,给学力不同的学生留下不同的发挥的空间。例如,在选题过程中,对于涵盖知识面较广的、结题方法灵活的习题可以适当的予以较多的选配,而对于结题形式单一、重复率较高的习题要大胆舍弃。只有这样,才打造一个“精、简、活”的高效题库,使学生在成功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享受减负的快乐。
通过精选题目的数量和质量,教师不但达到了想要达到的教学目的,避免了无效作业,还能及时使学生了解自己的知识理解能力,并针对反馈信息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
(三)分层设计,灵活布置作业
以往的数学作业往往是全班一步棋,不分好坏一律做同样的习题。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优良生吃不饱,学习能力没得到提高,发展受抑制,面对容易的题目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而中等生对于高于他们解决能力的题目感到压力,望而生畏,渐渐失去自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不同的学生,感觉“课业负担”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应该“因材布置作业”,要在考虑学生不同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不同的思维和认知特点、不同的基础与潜力等后,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外学习任务。
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应该将作业分层设计,根据不同的学生灵活选择不同的层次,这样在保证所有同学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能使学有余力的同学开拓知识面,不受当前学习进度的约束,提高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课后作业是一种不容取代的有效数学学习方式。有效发挥课后作业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需要教师“多渠道”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主动探索能力,使学生能够高效轻负的完成作业,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