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纾解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制约因素,使毕业生能够更好地就业一直是中等专业学校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文章主要分析了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使他们能够寻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中等专业学校;就业;职业生涯规划
对于中等专业学校来说,纾解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制约因素,使毕业生能够更好地就业一直是中等专业学校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为此,我校近年来积极探索,积极查找制约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因素,通过专业课程的科学设置,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强化他们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为广大的毕业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从而纾解就业压力,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秀适用型人才。
一、制约毕业生就业的瓶颈因素
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起点低,较之于其他高等院校,学生就业难度大,为此,中等专业学校要认真查找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制约因素,从而加以创新、改革。
1.专业设置不科学
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因此,在专业设置上是要面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专业能力标准要由企业、行业主导来制定,应考虑专业设置的方针、区域专业设置的布局规划、政策的制订、市场对专业的需求,课程开发和实施,专业设置管理体制的建立及完善。事实也表明,专业设置不以变化的市场为导向,中等专业学校的招生、学生就业就受到严重的制约。需要说明的是,时至今日,还有不少中等专业学校办学仍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上,专业设置不能完全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希望政府出台保护学校的政策,寄希望于政府用行政手段去解决市场经济条件的招生就业问题,学校丧失生机与活力;部分学校所开设的新专业,名称不规范、特色不明显,更因为重复建设, 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2.教育教学质量不高
毋庸置疑,我国中等专业学校教育的大众化带来的是急剧增多的学生数量,而质量水平下降也是一个无需避讳的事实。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从没有生存压力的群体转变为充满竞争压力和职业危机的弱势群体,他们毕业时甚至还是稚气未脱的少年,对待就业困难和压力的能力还不高,就业难也就可想而知。需要说明的是,中等专业学校办学模式与高职院校雷同,办学特色不鲜明,受大专生的挤压,没有定好位,开设的专业雷同,加之师资力量远不如高职院校,因而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也就难于和高职学生竞争,就业压力增大也是无法避免的事实。
3.学生动手能力不高
企业要求的是学生既要有一定的技术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而事实上,相当多的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素质偏低、存在严重的职业技能缺陷。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刚刚从初中过渡而来,纪律观念不强、缺乏团队精神,对现实社会的认识不深,责任意识淡薄,敬业奉献精神较弱;不善于学习,对新事物、新环境认识慢,学习效率低,学以致用能力差;缺乏韧劲和毅力,意志脆弱,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心理承受力不强,自我调控能力差;不善于沟通和搞好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弱;在校期间很少进行职业规划设计,没有为自己未来的目标岗位做好准备,不能认真学习求职技巧,职业意识、职业观念、职业道德修养不足。在对学生就业所做的反馈中,学生在工作中对实际知识应用不足四成,在校学习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学生认为在校所学知识陈旧;学生反映,在校学习时间主要用在考试、考级、考证上。中等专业学校对学生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还不够,以至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4.职业规划不科学
市场条件下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企业在选择毕业生时优中选优;而不少中等专业毕业生却没有很好地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设计,就业认知存在误区,自我定位不准,工作目标偏离社会现实需求,自认为自己本领高于企业那些普通的职工,精英意识强,认为工作要找技术性的,要坐办公室,工资待遇要高,以至于最终是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看不到自身综合素质的缺陷,求职中缺乏积极主动,盲目、消极等待,从而降低求职成功的几率。部分学生因为工资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工作地点不理想,所以自愿失业。
二、科学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
基于以上所述,中等专业学校要正视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为学生就业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建设人才。
1.创新办学方式
中等专业学校不同于其他普通院校,其办学方向应该是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和提高就业率。而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则是学校的中心任务,其他工作都要服从于这一中心点。在此指导下,学校要实现办学模式的转变,学校要融入到市场当中去,和企业合作,推行联合办学、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在实践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实习实训要以促进就业为目的,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强化与企业的沟通合作,学校作为企业的人才培养中心,企业作为学生实训的基地,通过双方的合作了解企业人才需求方向,依次改变课程设置和资金投入,实现人才需求带动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互补、互利共赢的良性循环。
2.创新专业设置
近年来的实践表明,中等专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是影响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学生的就业要与专业设置相统一。可以说,专业设置的机制本身就确定了学生的具体从业岗位。中等专业学校在专业设置时必须要考虑市场需求现状及趋势,以及自身是否已具备开设该专业的条件。设置专业前,要搜集市场经济发展信息,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设置的意向,进而将意向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与相关企业一同谋求和设计专业的发展和建设方案,根据企业需求人数确定招生计划,根据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确定开设课程。在此原则下,设置新兴专业和应用型专业,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减少课堂讲授,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等专业学校办学要深度融入到地方产业发展,要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建设,着力创新办学思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独具特色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造"前校后厂"模式,实现"校企一体"化发展。学校到相关企业调研,掌握企业发展态势和用工需求,为实现"校企一体"发展找准方向;推行"把教室建在车间,把车间建在校园"的校企共建实训模式,引进合作企业的技术、设备、资金,在学校共建集生产、实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生产车间,使学生实现从课堂到职工的"无缝"对接;创造"专业"与"产业"融合模式,有效对接产业发展。按照"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的原则设置专业和确定招生规模。学校在课程内容上对接市场要求,在专业教学上注重对接生产实践,低年级学生到企业参观,了解企业生产;高年级学生入岗实训,在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指导下动手操作;学生毕业季"模拟"上岗,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
4.创新学生管理
中等专业学校加强学生管理,创新管理方式,树立"先做人,后学艺"的办学理念,把学生朋友成为"崇德精技,立志创业"的优秀人才。通过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参观实践活动和情感体验,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以"学生德育常规管理细则"、德育学分量化考核对学生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将评价结果与学生切身利益紧密挂钩,以强化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做事的态度和方法;培育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行为习惯,有利于实现管理"双主体",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自治管理,增进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爱校意识。
5.科学规划职业
一个对单位漠不关心的人,能受到单位欢迎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只有爱岗才不会下岗,只有敬业才不会失业。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要科学规划职业,首先,要定位准确,低调做人,踏实做事。要端正自己的位置,意识到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雄厚,在工作岗位上要继续学习。如此,才能对工作岗位不会有过高的要求,对工作会积极主动,踏踏实实。其次,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在新的岗位上,要懂得与人团结合作,要以诚待人,为人处事以诚信为准则,要具有团队精神,担负起员工的责任和义务。
综上所述,中等专业学校要认识到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向市场,顺应社会发展要求,完善自我,积极指导广大毕业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找准定位,实现自我价值,成为合格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 卢霞.当前经济环境中如何推进中职生就业[j].《企业技术开发月刊》2014 (22) :128-129
[2]苏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j].《鲁东大学学报》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