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班本课程中传统文化的研究

班本课程中传统文化的研究

作 者:胡 纯 (湖南省长沙县盼盼小学 410100)

摘   要:班本课程是以班级为课程实施的载体,以班级的实际情况为前提,以满足班级学生发展需要为宗旨的课程。当下课程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积极尝试"班本课程",将更大程度激活教师教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班本课程;语文素养;传统文化

前言
课改以来,校本课程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和有益的补充,但依旧是一种顶层设计的课程,多数教师仍旧不具备课程开发的身份,仅是被动实施,且缺乏灵活多样性,教师与学生的个性化体现不足,针对性有限。当下课程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积极尝试"班本课程",将更大程度激活教师教学自主性和创造性。
一、班本课程的优势
1.有助于教师形成课程意识
强烈的课程意识建立在教师科学准确地认识学科本质的基础上,有利于教师站在课程宏观角度努力建构课堂、时时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随机评价并适时调整教学行为与策略。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其课程意识的强弱程度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成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2.有利于激发教师的自主性
一个优秀的教师就是一门课程。班本课程的提出,实现了"让教师站在课程正中央"的目的,立足于教师所长、学生所缺、师生兴趣所在,体现了教师更大的教学自主性,给予教师充分的教学空间,体现教学创意,凸显教师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以自己的兴趣引领孩子,将自己的擅长转化为课程资源。新任教师在积极大胆的尝试中自主成长,骨干教师在游刃有余的发挥中向风格型教师迈进,为全体教师创造了展现自我、发展自我、圆满自我的舞台。
3.有利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从一年级开始,学生学习了《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小古文100篇》等,长期的朗读、吟诵、理解、背诵,以及其他一些活动的开展,如:我写我画古诗词手抄报的制作、珍惜时间名言警句的积累、热爱学习的中华名人故事会等,学生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中理解、感受、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越来越强,学生作品获奖、发表的机会越来越多。如: 在全国小学生小古文大赛中,我班胡玉芸于2015年获得特等奖;韩烨彤于2016年获得特等奖并发表在《中华小百科》。另外,我将刘昊炀同学的小古文《四季争功》改编成课本剧、组织排练,在学校多次进行演出,获得一致好评。我班韩烨彤的作品《我和一本书相遇》5月23日在"长沙晚报校园记者"官方微信发表等等。
阅读班本课程的开设,使我班同学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大大提升了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在农历的每个节气、节日,了解其来历(传说)、风俗,学习相应的诗文,为这些诗文找到了最适宜的土壤,让古诗词回归到原有的情境中去,引领孩子充分接触传统文化、学习优质语言,在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方面效果突出。
4.有益于培养学生学科学习兴趣
在班本课程实践中,语文学科的学习内容丰富多彩,更贴近班级实际,教师教学热情高、自主性强、课程情感深厚、操作娴熟,教学多以主题活动形式开展,评价方式区别于传统课程,能比较彻底地解决课程对于学生的适应性。可谓"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尊重教师,又要超越教师"。这样立体构建的课程会使教师教出班级不一样的语文,带出不一样的学生,"润物无痕"教语文,"曲径通幽"学语文,开启语文学习的快乐之旅。
二、班本课程中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
1.打造蕴含浓厚传统文化氛围的课堂
传统文化教育走进教学课堂就是在课堂中营造一种全民学习传统文化的课堂氛围,把传统文化贯穿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激励他们自己去主动了解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典故、成语故事、名人轶事。这就要求教师运用一定的方法把学生们组织起来,参与进去,从而在整个班级中创造出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教师可以通过班级分组、或以班级为单位排演一个典故,娱乐与教学相结合,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进来,在准备和排练过程中,促使其自己动手、动脑,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们团队意识的培养也有利于锻炼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2.重视诵读,深刻感悟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文献、诗词歌赋等文学巨著,这些经典的文学是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传统文化的天然教科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通过引导、鼓励孩子们诵读经典来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们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开阔他们的视野,也有助于引导他们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如在学校、班级定期举办经典文献诵读比赛,可以举办单人赛、双人诵读赛、小组诵读赛等不同规格的赛制,力求让班级每一位学生参与进来,激发学生们的参与感,促使他们自主的阅读、了解、学习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
3.将传统文化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要想学生们能更好的体验传统文化的精髓,就要不断增强其体验感、增加其经验,小学生们对与传统文化学习的难点就在于其社会阅历、社会实践经验有限,对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典故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感受,加之生活条件、物质条件的丰裕,其对于传统文化中许多经典之处不能更好的体验和感受。因此,传统文化进入教学课堂要想得到更好的贯彻实施就要鼓励、引导、组织孩子们多进行一定的社会实践。
教师可以给孩子们布置为家长洗脚、捶背、收拾碗筷、做一顿简单的早餐等看似简单、却蕴含浓浓亲情文化在其中的小作业,并让他们完成后在课堂发言谈一下他们做完这些活动后的感受。或者组织孩子们在专业的培训基地,体验军事化、艰苦的生活,这样在给他们讲授长征精神、革命精神时,他们就能有更深刻和不一样的体验。
结束语
班本课程,是基于教师自主发展的思考与教学实践。是"核心素养"背景下打造"适合教育"的有益尝试,在课程设计这个宏大背景下鼓励教师立足当下进行微观探索,引领教师逐步走进专业的深度研究。并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个性化程度,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打开"个性教师——个性化教学——个性学生"的多元发展之路。班本课程,是真正"以师为本"的课程,让语文教学多一抹亮色,多一种可能,让语文教学闪现教师教育智慧的光芒。
参考文献
[1]臧霜.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建构[D].首都师范大学,2014.
[2]房殊.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277-278.
[3]李墨.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教育要素的比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
[4]龚莉娟.小学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5]李兰凤.语新课程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