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孩子的江湖不可小视

孩子的江湖不可小视

作 者:褚丽娜 (山东省荣成市第一中学 264300)

不可否认,孩子们世界就是一个不可小视的江湖。
作为一名老师,生活在孩子们的身边,每天与形形色色的孩子打交道,时不时的就闯进了孩子们的小世界。正如大人的世界一样,他们的世界百象俱生。
一、观现象:规则多元并自成多派
学生小A,学习成绩不理想,名次靠后。在班级中就难以找到"存在感",朋友不多,少有的几个朋友也都是学习成绩不佳,在班级中怯怯懦懦,看起来,这几个孩子靠在一起总觉得是"抱团取暖"。学生小B,学习好,老师喜欢、同学喜欢,身边的朋友也都是"好学生"。班上的学生就像被画界了线似的,"好学生"一边,"差学生"一边。老师说,人以群分啊!"成绩好坏"就是规则界线。
孩子C,在班上喜欢大手大脚的"请客",动辄一百、五十的请大家吃零食。这个孩子的"朋友圈"比较大,吸引很多朋友,拼金钱、拼吃喝、拼攀比,炫富的势头水涨船高。"有钱没钱"就是规则界线。
放学路上,学生小D "勇"闯红灯。紧接着后面的一群学生也飞奔而过。站在路的一端,小D们,冲着还有等绿灯的孩子们喊着:"胆小鬼、胆小鬼"。多可怕规则意识缺位啊。
界线规则引领秩序。规则一旦建立坚不可摧。正能量的可喜,但是错误的规则一旦形成并且根深蒂固的话,后果真得很可怕。因为以"成绩好坏"论英雄的规则,让多少孩子在水源的上游做"大灰狼",又有多少孩子在水源的下游当可怜的"小羊"?因为"有钱没钱"区分同学亲疏度,让多少孩子失掉了正确有择友标准,在"拜金主义"的路上连路再跳?
再说说另一个重要规则。小E和小F两个孩子因为抢着谁先打饭而动了拳脚,打得鼻青脸肿。小G和小H,因为一句"玩笑" 话,就打了起来。各种各样看起来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让能让他们打得一地"鸡毛"。在矛盾面前,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暴力解决。再看看严重的, "弑师"、"杀母"、"自残"这些不时见报端的冷冰冰的字眼,拷问着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抛开心理问题,我们还原到"当我们遇到与他们、与父母、与自我矛盾时,我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依然选择了暴力!这些是与他人之间的矛盾时,很多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江湖"规则"。
还有很多规则,我们见不到,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正确的规则引领风清气正的"江湖风尚",而错误的或缺位的规则后果让人不堪设想。"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结合自己的工作支"四小招"吧!
二、支好招:多路式才相得益彰
(一)"引一引"树榜样
我们经常在问:孩子们,都怎么了?其实,反思一下,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孩子们的江湖中,只是大人的江湖中的问题投射到了孩子的界即是如此。所以,根源可能还在大人的身上。
孩子回家和父母说,我们的XX老师和XX老师,天天在讨论换包、买新衣服的问题,老师总是在学校里偏爱学习好的学生、瞧不起学习不好的学生等等;父母在家里总是讨论谁家有钱、谁家无钱,有钱怎么好等等,潜移默化中学生就将注意力放到了"钱" 上,以"分"、"钱"为准绳的江湖规矩就这样形成了,这就是"言传身教";父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打"、"骂"孩子怎么会学会"以理服人"?所以良好的家风、班风氛围非常重要,规则的树立、矛盾的解决都离不开好的引路人,社会、家庭、学校都要担负起责任,家长、老师都要树起榜样力量。
(二) "让一让"是修养
"孔融让梨"的故事,每一个孩子都听过。但现在很多孩子,不会让、光会抢。上实践课上,他们抢打气桶、排队打饭抢前面、连小厕所都抢位子。我把因为排队打饭吵了起来的两个学生,叫到一边,安静地听他们争着跟我说事情的经过后,我没有评价他们谁对谁错。我说,此事不大,就是关于打饭谁更早一点、谁更晚一点,谁愿意让一让,我觉得这是一个男子汉的肚量的事儿。两个孩子想了想,都愿意往后让了一下。其实很多情况下,我们有意无意的在培养学生竞争的意识的同时,却忽视了很多时候要引导他们"让一让",把"让一让"让成一种修养来培养。在班级里,我们会倡议孩子们在该让的时候"让一让",并发掘孩子们身上的正能量。在班级后黑板上,我们写上:今天你"让"了没有?孩子们会在下面写道:今天我让了座、今天我们让X班先走……在"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们的心态从容了很多,"让一让"成就了班好的班风,成就了好习惯、好修养,这个"让一让"的规则在孩子们心中慢慢的生根发芽了。
(三)"想一想"生能量
自省很重要,被称为自我的"深度思考"。很多事情孩子们并没有想清楚为什么而争,只是为"争"而争!而我们要做的是,帮他们补上"想一想"这一环节。"闯红灯事件"发生后,我没有在班级中表明观点。我只是让他们都想一想,为什么设红绿灯、到底谁是真正的勇士?然后和孩子们一起交流了一下,他们想到的。不要把规则"不要闯红灯"生硬的告诉孩子,并命令他们遵守,让他们自己想明白"为什么不能闯红灯"的意义更大,更有利于他们建立内心的规则。在班级工作中,我们说得太多的是"不要做"!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开头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做"。
(四)"辨与辩"理自明
将话语权交给孩子,让他们在思维、语言的交锋中成长。孩子们中的有些现象、矛盾,我们并不了解实情,我们的判断力也不一定完全是正确的,放手给他们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很多情况下,父母、老师家长插手去解决问题,以成人的观点、立场做出判断不一定是正确的,同时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错失了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不可以替代孩子的成长,也不可能替孩子解决所有的问题,所以培养孩子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重要。
班级中的一个学生父母离异,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家境较差,每天小脸、身上都是脏乎乎的,班上很多孩子嘲笑他、远离他,这个孩子自卑的躲在角落里,他用怯懦的眼神打量着这个世界。我组织了一次主题班会,主题就叫"有爱有家",让孩子们去分辨、去辩论,在"辨与辩"中面对自我的行为、反思自我的行为、调整自我的行为。 "辨与辩"可能是引导孩子们正视一些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孩子们的"江湖"就是一个年轻的世界,这个世界的成长离不开自我的修炼,更离不社会、家庭、学校的关注,作为班主任,天天行走在这个"江湖"边上,就不能坐视这些现象。培养孩子正确的江湖"规则意识"与解决"江湖冲突"的能力非常重要, 这将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基,更关乎班级的和谐、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