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安徽省高校2016年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会计学基础》课程PEAK考核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6jyxm0843。]
摘 要:课程考核模式对教风、学风有导向作用。文章分析了现行考核模式重管理轻教育,在课程考核时一门课一次考,考核结果以量化的分数呈现,忽视对学生过程性学习监督和考核的弊端,结合《会计学基础》课程特点,提出了PEAK考核理念,设计了具体的考核方案。
关键词:PEAK考核模式;会计学基础;方案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学生业务水平和掌握知识、技能程度的重要手段。一种良好的考核模式应该具有导向、诊断、反馈、评价、区分、预测等功能,同时还对教风、学风具有导向作用。
一、传统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考核模式的重记忆性知识考核的导向,使学生在学习中重知识,轻实践,培养的人才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加大了学生就业的难度,拉长了学生到岗工作后的适应期。因此改革考核模式很有必要。在高校课程考核中,由于长期"重管理"的考核理念,导致在课程考核时形成了"一门课一次考"、"考核结果以量化的分数呈现"等固定模式,忽视了对学生过程性学习的监督和考核。重管理轻教育的理念将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简单地定义为线性关系。教与学中,以教为主,学生成为被动学习的个体,因此课程考核结果反馈延迟甚至缺位。从考核内容看,考核内容长期以来存在不合理现象。如考核内容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考核,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过大,存在"圈范围、划重点"的情况,课程考核未充分考虑考核课程的性质、考核同专业培养方向结合不紧密、考核未充分考虑学生就业对该门课程知识需要、考核模式与课程教改关系不大等问题,使得课程考核成为对死记硬背的一种激励,妨碍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难以促进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通过课程考核改革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去提高教学质量。为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使财务管理专业人员职业要求与高校所培养人才的素质能够对接,我们应主动就此做出探索,构建科学、规范且富有成效的课程考核模式,对课程考核的全过程实施质量控制,才能获得准确的教学信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会计学基础》课程是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内容主要是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压缩,课程重体系完整而非求实效,刚学习时,学生容易将其中的专业术语如"借""贷"等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加大了理解的难度,入门不易,导致不少同学如坠云雾,一知半解。如果教师在平时不加强对学生的辅导,深度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仅仅凭期末一次书面考试来评判学生学习情况,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在试卷难度中等的情况下,学生卷面成绩偏低,二是为了提高及格率,教师被迫降低试题难度,使考核结果产生偏差,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会计学基础》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会计循环,掌握基本的会计报表分析方法,这些在卷面考核中无法完全呈现,因此,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实践能力和平时学习的过程性考核就更有必要。
二、 PEAK 考核模式的实践
PEAK考核模式是"职业素养考核 + 基础知识考核 + 能力提升考核 + 知识应用考核"的一种多角度、面向就业、全过程考核模式的英文缩写,是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基本知识掌握、能力提升、知识应用等多角度全过程的考核。职业素养考核,主要把学习小组和个人的出勤率、责任感、团队精神、课堂表现、专业意识等作为考核内容;基础知识考核,主要把学生独立完成分章节基础知识练习题情况及完成质量的好坏作为考核内容;能力提升考核,主要把课堂研讨、案例分析等活动中能力表现及能力改善情况作为考核内容;知识应用考核,主要把会计实践项目(如过账、编制报表等)完成的效果作为考核内容。通过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引导学生更多的注重实践操作,多参加职业技能考试,参加学科竞赛等,培养职业技能,为学生未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缩短从学校理论学习到岗位工作的适应期。另一方面,通过强化过程性考核,可让教师及时了解每个学生课程学习情况,诊断每个学生在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及问题,从而因材施教;有利于及时了解课程教学目标的完成状况及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改变以往一考定成绩的状况,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学风,端正考风。
目前已有不少高校进行了考核模式改革的实践。如四川大学为实施培养"323+X"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推行的举措之一就是进行本科课程考试"40+6"模式改革: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不高于40%,平时考核的次数不低于6次。改革核心就是降低期末考试的分量,改变"一考定成绩"的不合理现象,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改变"平时松散, 期末紧张"的状况。合肥学院推行"N+2"课程考核模式:"N"表示教学过程的考核次数,N需大于等于3,占总成绩50%;"2"包含2个内容,一个是期末考试,占总成绩40%,另一个是读书笔记,占总成绩的10%。合肥师范学院也在积极强化过程性考核,对期末终结性考核和过程性考核的比例做出一定规定,要求过程性考核的支撑材料不低于三项。但相对于制度已较成熟、操作已形成规范的终结性考核来说,形成性考核改革仍在探索之中。不过可以预见的是,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取代终结性考核将会成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一大趋势,而且势不可挡。
三、《会计学基础》课程考核模式改革方案
(一)改革的整体思路
强化过程性考核,注重考查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实践技能的掌握和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降低期末笔试成绩占总成绩比例。因财务管理专业性质,未来学生从业和发展必须取得各项资格证,因此应引导学生多参加职业技能考试和学科竞赛,对通过会计初级职称考试或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会计课程考试者、参加学科技能竞赛获奖的同学,可免于参加期末笔试,并按所获得证书的难易程度给予评分。
(二)考核方式
《会计学基础》课程的考核分成三部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方位评价与考核。分别是课程参与度评价、系列性过程评价、期末考核。课程参与度评价包括课堂表现、课堂点名、课堂作业三个部分。系列性过程评价是根据《会计学基础》课程设计的6次实践教学环节表现和平时章节测试成绩情况综合评定。期末考核采用闭卷考试、课程论文或完成某一企业一个月的完整账务流程(该月最少发生15笔以上的经济业务)的方式体现,主要考察学生的会计基础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三)考试总成绩认定标准
上表中的课程参与度评价包括课堂表现、课堂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包括参与小组讨论、回答问题、讲解习题等方面,占课程参与度评价的40%,课堂考勤主要考查学生出勤率,教师可不定期点名,旷课一次则考勤分可酌情扣除10到30分,扣完为止。过程评价分为实践教学环节评价和章节习题测试成绩情况评价,各占比50%。实践教学是根据《会计学基础》课程的内容设计的4次实践教学环节。每次实践教学各占实践环节分的25%,可根据学生现场操作和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打分。章节习题测试情况可根据学生课堂完成的习题正确率评分,在章节电子习题库未完善前,可测试三次并打分,在电子习题库完成后,可在每章学习后要求学生上教学软件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习题,系统自动给出评分。
在以上考核过程中,还应改变教师的单一考核主体地位,让学生小组、学生本人参与到考核评分过程中,使课程考核回归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轨道上来。通过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引导学生更多的注重实践操作,多参加职业技能考试,参加学科竞赛等,培养职业技能,为学生未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缩短从学校理论学习到岗位工作的适应期。
参考文献
[1]王竞,杜丽娅.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考核模式的思考[J].山西农经,2016(8)
[2]郭美斌.《市场营销学》PEAK考核模式改革实践与价值[J].中国经贸导刊,2010(3)
[3]黄虹.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探索[J],池州学院学报,2013(2)
作者介绍
余忠萍,女,(1978——),安徽桐城人,硕士,合肥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税法。